北极日记(二)
薛斌
7月16日
这次参加北极科考的还有一位年近七旬的环保人士,她就是香港极地基金的李乐诗女士。这位曾经多次到达过地球三极(南极、北极和珠穆朗玛峰)的老人已经是第七次来北极了。她与雪龙船与中国的极地事业有着密不可分的缘分,早在1995年中国民间组织的第一次北极考察登顶北极点之前的一年,她就与外国北极科考人员一起到达过北极点,并且为95年的这次登顶北极点做了不少前期的工作;之后又三次到格陵兰岛,深入爱斯基摩人的村庄,体验他们的生活。这次北极大学她就给我们讲述了她与爱斯基摩人的那些故事,独特的生活方式、原始的北极气息、可爱的雪橇狗在她的一张张图片上展示。而北极只是她人生轨迹上的一部分,做设计的她用了人生的第二个二十年攒足了足够的钱,周游世界,走遍了各大洲,投身环保事业和极地事业:促成了雪龙号首次访港、资助中国科学家在格陵兰进行科学考察,而在平时,你很难会把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事情与身边这位和蔼、低调的女士联系起来,听过之后都会让人肃然起敬。
船上的文体活动已经全面铺开,这段时间举行的是乒乓球比赛和围棋比赛,雪龙船在进行改造之后购置了不少健身设备,比如说新开了一个健身房,里面有跑步机等多种健身设备,二十四小时开放;篮球场也翻修一新,有空可以在这里打打比赛,投投篮,而最受大家欢迎的运动还是乒乓球,场地设置在船员餐厅门口,这是一块全船最平稳的区域,即便是船有轻微的摇摆也不会影响比赛,平时干完活,总能看到不少的队员和船员在练习比赛,一张球桌不但练就不少乒乓高手,也成了大家交流熟悉的平台。与热热闹闹的乒乓球相比,围棋则是追求静与思,在茫茫的大海上静下心来下几番围棋也是一种境界,本次科考的首席科学家张海生研究员就是下围棋的高手,黑白间运筹帷幄,布局厮杀了然于胸,方寸间看出深谋远虑,让人佩服。
7月17日
船出日本海沿着千叶群岛行进在鄂霍次克海,已经能触摸到北冰洋的寒意,昨天晚上采样的时候就已经刮起了寒冷的北风,风速,吹得人都有些站不直,凉爽的夏装也都已经换成了厚厚的秋装,下午上完北极大学的课程,正在和几个老南极聊天,突然有队员跑下来说外面有大雪山,一阵惊喜,赶快拎起相机跑上甲板,之前在路途上有队员曾经看到过日本北海道的“富士见”岛(意思是见到这个岛就相当于看到富士山),错过了,这次可不能放过,船的两边都有火山形成的岛,山上堆积着没有融化的白雪,顺着以前岩浆留下的通道一直延续到山的中部,有点富士山的那种味道,山和海交界的地方大概是由于雾气比较重的缘故,形成如丝带般的一层,阳光照耀下显得尤为好看,在海上航行时间长了,能看到陆地本身就会给人们带来喜悦,而在暖暖的太阳底下欣赏着如此美景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
傍晚看夕阳的时候,海洋学地质的程老师发现下午看到那个火山在冒黑烟,凭他的知识判断,那是一个活火山,虽然距离有点远,但是在夕阳霞光的映衬下黑色的浓烟形成一条细长的带子,飘向远方,程老师介绍说,虽然不能判断是否有岩浆冒出,但是从其黑烟的程度来看应该是火山活动的初期或者是火山喷发的末期,联想到汶川地震之后,在美国国家地震局网站显示在环太平洋区域的一些地方有不少的地震发生,包括之后台湾西南发生的地震,阿留申群岛岛链附近的地震(3-5级)发生频率也很高,不知道这里是不是太平洋板块的一个分支板块交界的地方?也不知道是不是阿留申群岛附近本来就是地震高发区域?可能这个就有待地质学家去解释了,留给我们的是在夕阳中的无限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