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7月17日讯(记者 梁国瑞 通讯员 孙湫词)7月11日,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在上海极地中心码头扬帆启航,包括首席科学家、海洋二所所长张海生在内的10位浙江科学家也登上“雪龙号”科考船,与其他51位来自中、美、日、欧盟等各国科学家一起开始了此次科考行程。
今天,本次北极科考队队员之一,海洋二所生态中心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薛斌从雪龙号启航后,将以日记形式,记录下考察途中的见闻和心得。本网将从今天起,陆续发布这些日记。
跟这科考专家一起去北极吧!现在雪龙号已经在西伯利亚了……
北极日记
薛斌
7月11日
零时,肚子饿了去厨房觅食,发现船上的大副还在准备着物资的卸运,一次两个多月的出征,需要大量的物资作为保障,而各项协调工作则显得尤为繁琐。任务重,时间短,很多船员都是在满负荷运转。印象最深的是在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好多船员都是半个月都睡在船上,来不及与家人告个别就匆匆奔赴南极,而这一去就是一百五十多天。好在这次北极科考只有七十多天,漫长的思念,熬一熬就过去了。
今天是国际航海日,一切都将在这天尘埃落定,无论你心里准备好与否,船都要开了。上午的太阳很大,晒的人脸上直冒油,这样的天气真的应该去北极避暑。一大早就有队员在布置好的主席台前合影留念,整个会场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我们单位这次一共有10名队员参加北极科考,张所长担任首席科学家,其余的科考队员来自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物理和海洋地质等专业,算是本次科考队中最庞大的一支队伍了。每一次南北极科学考察都是一次极地人的大聚会,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是曾经一起在风浪中抗争留下的记忆,一次次温暖的握手是冰雪中烙下的不灭温度。曾经朝夕相处一百多天,如今笑容灿烂依旧,这个就是极地圈子,用科学、探索、冰雪、拼搏、奉献搭成的圆。
“雪龙”一声长鸣,我们挥手告别上海,告别祖国,开始了漫漫征途。有人曾经问为什么你们单位十名队员都没有亲属前来送行?并不是我们舍得亲人,只是既然选择了海洋也就选择了孤单与寂寞,无论是去南极北极还是大洋,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的出海时间都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家人朋友的那种舍不得也已经化作了背后默默支撑的力量,陪伴在每一名出海队员的左右,支持着他们继续为海洋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
船行至锚地,安全教育包括救生消防演习成为每次出航的必修课,对于那些刚上船的新队员来说,有些细节比如随手关门等只是一件小事,而对于经常出海的队员来说,每一件小事都需要注意到位,稍不留意就有可能对自身或者船只带来安全的隐患。比如说船上由于舱门比较低矮船上走路就要格外小心,如果蹦蹦跳跳就有可能擦破头皮撞起大包;比如说船上要随手关门,舱门不关一旦有风浪上水就有可能淹到舱内;一旦发生突发紧急情况比如火灾或者更严重的弃船,如何疏导船员和队员有秩序摆脱险境则是需要预先进行演练的。每个队员的床头都会有一张应变任务卡,上面记载着弃船、火警、人员落水等突发情况的信号以及每个人的任务。比如弃船就是七长一短信号连续广播一分钟,而每个队员都分配了需要登上的小艇以保证秩序井然。教育结束之后,船上举行了消防和弃船演习,因为是有些队员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景,所以就出现了救生衣系扎不规范、没找到自己需乘坐的小艇等情况,看样子这样的演习还是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