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5日讯
宁波一家银行不久前将9名办理了助学贷款的学生告上法院,原因是他们没有及时还清贷款,甚至一分钱未还。起诉后,有的人主动还清了贷款,有人表示自己确实无能为力。
对银行来说,这只是一个法律程序;但对这9名学生来说,他们已被记入信誉黑名单,以后将对他们办信用卡、购房贷款等产生不良影响。有人提出,银行可进一步优化助学贷款制度,给学生良性的还贷环境。记者陈善君
个例
欠学费,文凭还没拿到顾不上银行的欠款了
记者设法联系被起诉的学生,多数人电话打不通,最后好不容易联系上了其中的王可(化名)。
王可的家在杭州淳安县的一个山村里,父母种地,年收入不过两三千元。他有一个弟弟,初中毕业就干活,他读大学时弟弟还要给他钱。
2002年,王可被宁波一所大专院校录取,可他开始为学费发愁:第一年要3万元,以后每年9000多元。没办法,王可向亲戚借了1万多元,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办理了3万多元的助学贷款,期间还欠了学校1万多元学费。
在学校,王可将每个月的生活费节约到200元,有时就吃方便面。2004年之前还是老的助学贷款制度,即贷款利息由学生负担。王可每季度要向银行缴纳200多元的利息。
为了维持生活,王可从大二开始参加勤工俭学,在校园里卖电话卡、鞋子,暑假还和同学到建筑工地做搬运工,每天能挣30元。
2005年,王可毕业了,欠亲戚的1万多元钱还没还清,学校和银行的钱就更不用说了,结果他的毕业文凭原件只能暂放在学校。三年来,王可换过很多工作,因没有毕业文凭原件,他落户杭州的事也遇到了麻烦,连社保也没有办。
现在王可月收入2000多元,吃穿住行基本就花完了,有时还要往家里寄点钱,亲戚的钱也刚还清。
“我知道不及时还贷的后果,但是我总得先给家里人还钱,先解决自己的温饱,而且我也不小了……”面对现实,王可显然被动接受了那些信誉黑名单等问题。
当然,事情也有例外,法院起诉后,一名姓李的女生立即将6000元的助学贷款还了,银行也很快撤诉。
分析
助学贷款不良率为各贷款之首 学生与银行欠沟通
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有关人员表示,助学贷款的不良率为各项贷款之首。
助学贷款相对购房贷款等,其数额不大,对银行的压力也不算大,但不管数额多少,催讨、找人、甚至走诉讼程序等,银行需要投入同样的人力、财力。有银行人员表示,助学贷款是从社会效益考虑的,仅从利益角度,对银行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