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的王峻峰推着自行车上台阶。高和平摄
浙江在线08月07日讯
晚上7点,天色渐暗,17岁的胡伟长和表弟周攀嵬一人蹬一辆三轮车,赶到了义乌江滨公园。三轮车上放着冰柜,冰柜里装满了各种饮料和棒冰。
太阳渐渐下山了,吃完晚饭后,义乌市民陆续到公园散步。这时公园内开始出现一些孩子,他们卖力地推着三轮车或捧着个箱子,叫卖着矿泉水、棒冰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孩子是义乌本地人,他们的父母不少是商界的成功者。
家里有钱,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出来卖冰棍呢?这几天,记者走进了这群卖冰棍的孩子。
学一点生活技能
下学期自己交学费
七月下旬,胡伟长和周攀嵬就开始在江滨公园摆摊了,这是表兄弟俩第一次“创业”。胡伟长开学以后升入高二,这个暑假算是高中阶段相对轻松的假期。
胡伟长告诉记者,每天晚上这个公园都有好多人散步、跳舞。自己的好几个亲戚也都在这个公园放音乐,算是家族生意的“大本营”了。
胡伟长和周攀嵬驾轻就熟地蹬着三轮车来到自己的地盘。冰柜很重,表兄弟俩费了好大一番力气才把它们从三轮车上搬下来。
“幸亏有爸妈和亲戚帮忙,否则我们俩肯定搞不定。”胡伟长告诉记者,冰柜里的这些饮料和棒冰都是爸妈帮忙选定的,冰柜需要制冷,而表兄弟俩的亲戚在公园里给跳舞的人放音乐,顺便可以给自己供电。
胡伟长的父母在义乌经营杂货店,家里生活富裕。胡伟长也从没为钱发愁过。
“可那些钱都是爸妈赚来的,我只会花钱。”胡伟长说,这个暑假学校老师建议,学习的同时,多参加社会实践,参与社会生活。经老师这一提醒,胡伟长突然觉得,自己从小到大,只知道读书,生存技能一点都不会,更别提如何生活了。
周攀嵬一听说表兄弟要自己“创业”,也坐不住了,也积极地要出资。可两人一琢磨,啥手艺都没有,做什么好呢?
后来听在公园放音乐的亲戚说,晚上公园里的冷饮生意不错,“每天晚上7点到9点半,在江滨公园摆摊卖冷饮。”表兄弟俩一商量,就立即行动。半个月来,表兄弟俩累了、瘦了。
“白天要做功课、上补习班,晚上在这边,有点累。”胡伟长说:“不过值得的,一暑假下来,下学期的学费就赚来了。”
初衷为了“随便吃棒冰”
做上买卖“一口也不舍得吃”
在江滨公园另一个地方,记者发现了一名小男孩推着自行车吆喝卖棒冰。12岁的王峻峰来自朝阳小学,这个暑假,他白天在老师家温习功课,晚上则骑着自行车到公园卖棒冰。
王峻峰说,自己的生意不错,不过最大的障碍在“台阶”。原来,王峻峰每次在进入公园时,要推着自行车经过一段台阶。自行车本身重量不成问题,但是车尾绑上了一箱棒冰,小峻峰显然有些力不从心,一下子没掌握好平衡,车尾的一箱棒冰险些倒了下来,一旁的妈妈赶紧扶了一把。
短短的几个台阶花了小峻峰不少力气。小峻峰的母亲告诉记者,自己和老公都是做文具生意的。前段时间,家门口散步的公园有小孩子在卖棒冰。小峻峰一下就来了兴趣:要是我也能去卖棒冰,那该多好!又能赚钱又能随便吃。
“我想,正好,让小孩子从小知道创业艰难,”小峻峰的妈妈说,“我们这儿都有这样的习惯,暑假到了,即使孩子不出来卖棒冰,也会帮家里站站柜台做些小生意。”
小峻峰告诉记者,卖棒冰看看简单,但刚开始卖的时候,自己有点不知所措。“我不知道怎么让别人来买我的棒冰,不好意思开口。喉咙好像被什么东西给卡住了。”
不过昨天,小峻峰已经能够比较自如地叫卖了。一会儿的功夫,出来散步的叔叔阿姨们纷纷围拢来买棒冰,小峻峰从容地收钱、找零,俨然一个卖棒冰老手了。有人好奇地问:“你几岁啦?”“十二岁!”小峻峰干脆地回答。“这么小就一个人来卖棒冰,真能干!”
就这样,一箱棒冰没多久就见底了。小峻峰告诉记者,这些棒冰是自己和妈妈一起去挑选进货的,都是自己喜欢的口味。这一回,小峻峰竟连一根棒冰也舍不得吃——尽管天气闷热,口干舌燥。
他们这样让孩子自立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在美国,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已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或可耻的。
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