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共建,数字见证“加速度”
强大的合力,正在不断推动湖州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数字枯燥,却生动地展示了湖州农村巨变的“加速度”——
2007年,湖州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28.84亿元,同比增长13.3%,增幅为近23年来最高;农民人均纯收入9536元,同比增长14.4%,增幅连续四年超过14%;尤为可贵的是,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6∶1,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因为合作共建,技术、人才、资金……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流入湖州农村。
浙大带来了技术和人才流入的“加速度”。浙大与湖州成立了南太湖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浙大派出12名首席专家常驻中心,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另外,浙大派出了28名高层次人才到湖州市县区挂职,负责市校合作项目的协调督查。合作两年多来,浙大已先后有4000余人次的教师和学生志愿者,到湖州开展科技服务。工商企业带来了资金流入的“加速度”。美欣达集团在结对6个经济欠发达村的同时,还出资1000万元建立“美欣达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基金”。升华集团在结对共建的同时,投资350万元将德清县钟管镇医院改造为省级农村中心镇示范卫生院。
湖州驻军带来了人力资源流入农村的“加速度”。两年来,子弟兵采取“一连帮一户”的模式,组织官兵投工投劳,帮助困难户改造危房,清理河道6000余米,植树造林130多亩。解放军第98医院还在湖州启动了“十百千万”工程,5年内准备扶持10家村级卫生服务中心,援建100个村级卫生室,培训1000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每年为万名农村群众进行义诊和免费体检。
政府部门带来了项目流入的“加速度”。德清县雷甸镇杨墩村经济社会发展在当地处于中等水平,自被列为省部共建新农村示范村后,仅去年一年,就有畜牧养殖小区、种子种苗基地、太阳能路灯、沼气利用4个项目实施。养殖小区建成后,多年来一直在村中央养猪的养殖大户把猪圈搬到了村外,村民们一片叫好。
多管齐下,激活农民主体意识
“住在湖州,我们感觉很幸福。”
在湖州农村采访时,村民们常常会以这样满足的语气告诉记者。改善农村民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合作共建加速改变了湖州农村面貌,绘就了一幅千村万户奔小康的动人画卷。
安吉县天荒坪镇大溪村村民徐奋平在荒僻的小山村找到了致富的门路。几年前,一个外地老板来村里开发了“藏龙百瀑”景点,加上村子在天荒坪水库上方,一时间,游客纷至沓来,世代靠卖毛竹、笋干过日子的村民纷纷开起了农家饭店。徐奋平把自己和弟弟的5间房子翻建成“农家乐”,又做餐饮又开旅馆,一年收入有10多万元呢。
教育引导、惠农富民,实实在在的成效日益激发了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意识。
吴兴区织里镇大港村有位70多岁的老汉潘金龙,前不久主动向“村两委”请缨,要求负责清理河道里的垃圾,不计报酬。每天,老汉都会一个人摇着小船沿河道早、中、晚各走一遍,打捞漂浮物。村委会主任金建民告诉记者,去年村庄整治时,潘金龙很不配合,还老往河里扔垃圾,家里人出义务工也不情愿;后来看到村里村外的人都在为此事奔忙操心,老汉转变了,立马体现在行动上了。
德清县雷甸镇杨墩村有一对婆媳,长年不睦。去年,在村庄整治过程中,村里举办了“十佳好媳妇”和“十佳好婆婆”评选,这婆媳俩一听急了:杨墩现在名气很响,村子漂亮,村里占地1000多亩的农庄每年都有10多万人来游玩,总不能因为我们坏了村里的名头。婆媳各自检讨自己,“死结”终于解开,当年,两人都被村民高票评选为“好媳妇”和“好婆婆”,成为当地美谈。
如同乡野小草总能悄然遍野,变化就这样在人群中萌芽、扩展。合作共建两年间,一种全新的生态正在湖州乡间发轫、成长,湖州农民以无声的行动告诉人们:在阡陌纵横的希望田野上,同样奔跑着他们昂扬的身姿。
“湖州经验”的启示
改革发轫于农村。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再一次把目光聚焦于充满希望的田野,具有特殊的意义。
湖州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不断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以“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改革推动、统筹城乡”为主要做法的推进机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读了这组来自田野的调查报告,深受启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而湖州市的实践告诉我们,农村同样大有潜力。他们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创造性地与浙江大学开展合作,共建省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这是“湖州经验”的最大亮点和最新成果,人才、科技、项目等加速向农村流动,弥补了农村最缺乏、最需要的方面。但湖州市并未就此止步,他们抓住契机,鼓励企业、部门、部队等发挥特长,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形成了社会力量合力共建的新局面。
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冲破框框的过程,湖州市始终以创新为动力,勇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与不少地方相比,湖州农村发展较快,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较多,亟待率先破题。湖州市解放思想,在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农技推广机制、加大金融支持等方面积极探索,并把试点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制度的形态固定下来,推广到全市,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湖州市注重激发农民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创造性。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民生。农民成为受益主体,是激励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热情、提高农民新农村建设能力的最有效手段。湖州市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使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惠及农民。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为农民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湖州的实践告诉我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满怀对“三农”的真情,始终保持创新的激情,就一定能够描绘一幅更美更好的新农村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