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护航北极熊“解馋”
科考途中邂逅鲜活北极生物
7月20日凌晨4点多,睡意朦胧中挣扎着起床,前往后甲板回收磁力仪。磁力仪有点像小导弹,船只行进的过程中投放到海里,依靠它自身的浮力和连接着的电缆跟着船走,并通过电缆线把实时数据传送回船上,这次也是北极考察以来首次进行地磁和重力的沿线测量。
回收电缆的工作十分艰难。近400米的电缆沾上海水之后滑溜溜的,每一次拉拽都很费劲,4个小伙排成一排一点一点往上拉,排头的累了最后一个换班继续拉,那场景颇有点纤夫的味道。
在后甲板干活,视线开阔,除了经常飞过的海鸟,有时候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上午9点多,我们干完活吹着海风,此时船正驶向下一个站点,突然,船尾螺旋桨卷起的白色浪花里,跃出三条大鱼——海豚!!!海豚是人类的好伙伴,经常会出现在海上行驶的船舶左右,伴随着船的行进路线护航一段时间。据老科考队员讲,在极区不同来源海流混合的地方经常能看到海豚或者鲸鱼,因为上升的海流携带着大量的营养物质,为海洋中的生物提供了养料,而海豚和鲸鱼就可以在那里大口吃海洋中的浮游生物了。
7月28日早上,第一抓斗(抓斗是采集表层海泥的工具)下水采样,上来时发现卡住了什么东西,一开始以为是石头之类的东西,打开抓斗一看,哇——好多白色的如珊瑚状的东西,还有红色的海葵、绿色的海胆、彩色的大北极蚌和粉色的附着在石头上的一个个小绒球,其他的一些生物都叫不出名字。
来自田纳西大学的崔博士在白令海这块海域研究生物好多年了,她介绍说珊瑚状的东西叫做海绵,而红色的海葵现在还没有张开,等张开了会更加漂亮,就是《海底总动员》里小丑鱼尼莫经常遇到的那种,绿色的海胆据说有部分还可以吃。
在海底不到半平方米的区域就分布着这么多的生物,如果潜水下去,一定能看到更加多姿多彩的世界。下午去实验室,惊喜地发现养在海水中的那些粉色的绒毛球都已经伸出了触角,如一朵朵小花,好看极了。
北纬80度,西经147.5度。8月17日,雪龙船近距离引来了一位好客的主人。和往常一样,雪龙船在这个位置停船采样作业五小时,四周都是密集的浮冰,大家都在忙碌着,采样的采样,实验的实验,食堂的师傅则开始准备午饭。每到这个时候,雪龙船厨房里的香味,总会引来饿极了的北极熊。
这里的北极熊特大胆,已经差不多跑到了船跟前的浮冰上,由于雪龙船船舷有四五米高,北极熊只能空闻这股香味而见不到吃的东西。
这只北极熊绕着雪龙船转了一圈,从船头转到船尾,科考队员们也就一窝蜂跟着熊跑,毕竟像这样近距离地观赏在前面两次北极科考中还是从未遇到过。
船上的个别队员实在不忍心看下去了,从厨房扔了点肉和馒头下去,这回北极熊高兴了,一口一个就吞了下去。估计是饿太久了,那点吃的仅够塞牙缝的,它还想继续找些吃的,来回转悠了好几圈,累了,就趴在冰面上休息,休息够了,再绕着船继续找,让科考队员们用照相机摄像机拍了个够。
北极难见万年冰
万年海底泥却像化妆品一样爽滑
船行驶在迷雾般的北极海中,雪龙船不时与浮冰亲密接触,一两万吨的船体不时在左右摇摆。
和南极一样,北极的冰也分为多年冰和当年冰。当年冰一般较薄,厚度在几十厘米左右,集中在岸边和纬度较低的区域,颜色呈白色,上面经常带有大片黑色脏脏的灰尘,那有可能是在岸边形成的时候风将大量的灰尘带起掉落在冰上所致。而多年冰大部分集中在纬度较高的区域,厚度在一米以上,有些达好几米,那可是硬疙瘩,雪龙船见它们也要躲着几分,多年冰颜色较当年冰深。
在南极,甚至能看到冰架上塌下来的万年冰,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长期积压让这些冰呈现出醒目的蓝色,而且颜色越蓝,它的年纪也就越大。这些万年冰遇水会劈里啪啦地爆裂,那是冰里面被长期压实的气体释放发出的声音。可惜,在北极看不到这样的景象,这里大多数是形成没多长时间的冰,而大块厚实的多年冰很难看到。
现在,广告上时常会出现北极海底泥作为卖点,那么北极的海底泥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8月15日,“雪龙”号所处位置的底下是2000多米深的加拿大海盆和楚科奇海盆,采泥的工具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来回终于抓上来了北极的海底泥。
和之前在白令海峡和阿拉斯加北部抓上来的泥不同,在这样深的海底,已经没有能用肉眼看得见的生物了,泥质也变得很柔软细腻,表层几厘米的泥呈红褐色,而到了底部则渐渐变成浅灰色。这与南极灰绿色的深海泥又有颜色上的不同,至于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颜色差别,可能需要具体分析其中的成分才能知道。
软软的泥用手搓揉可以明显感觉到化妆品的那种爽滑,由于这块海域非常干净,这些泥的来源就是靠大气或者洋流将细微的颗粒物搬运到这里,加上海域表层本身的一些生物死亡产生的碎屑沉降到海底,这样的积累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说不定我们现在手上捧着的这把泥就有上万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