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浙江云光泵阀制造公司老板朱吉光服毒自尽;8月12日,浙江一新制药股份公司董事长郑亚津自缢身亡……消息传来,各界都颇感伤痛。企业家在面临困难时选择了这种极端的做法,对社会、对企业是一种损失,对家人更是难以弥补的伤痛。
当年王均瑶盛年早逝,给我们的警醒是“健康”两字;近期几位浙商轻生,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说到他们自杀的原因,人们往往归结为“资金链断裂”、“压力过大”、“非法担保牵连”等,今天让我们放开这些直接原因,看看圈内一些企业家、学者、法律界人士都怎么看待这些事件。当然,再大的苦也要企业家们自己去克服,但各界人士谈及的排解困难之法,转移伤痛之道,或许可以让同样面临困难的企业家拓宽思路,重新振作。
也许过分自豪和悲观都不是恒常,重视自身和社会大环境的融合,不断调整自己适应新形势,才是人尽天年、物尽其事、经久不衰的道理。
很多企业家又忙又不开心
“听到这些消息,我非常震惊和痛心”,浙江省工商联巡视员郑明治告诉记者,“今天不少企业都遇到了困难,我认识的很多企业家,他们最近显得格外忙碌和不开心。
“如果我们改变不了事情的结果,起码可以改变自己对事情的看法。毛主席有诗‘风物长宜放眼量’,眼前的事未必是最后的结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浙商都是吃苦吃惯了的,郑明治说,“哪怕真的失败了,还有一句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人在、信用在,说不定几年后就可以重新开始。”
还有一种安慰自己的办法:人家比我更倒霉。我不美,我不聪明,我不健康,我没钱,但这个世界上肯定有比我更不如的,想想人家怎么办?郑明治说,除了企业家群体要保持好自己的心态,政府、银行、商会等机构也得积极发挥作用,跟企业共渡难关。
经受住考验才是成功
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王曙光告诉记者,他一直在研究企业家身心健康项目,最近企业家的压力来自三方面:工作量大、责任重、不适应新经济形势。“之前的一些调查显示,浙商平均每年休息时间才十多天,很多人一天得干上十多小时。要减轻他们的工作量,得有一整套社会职业经理人的供应体系,这套体系不成熟,他们就歇不下来。”
“此外,很多企业家对现在的宏观调控和新经济形势应对乏力;对现代企业的课题如资本放大、多元化、产业调整等,缺乏认识和经验。这一条今年尤其突出,让许多浙江老板陷入了紧张不安中。”
哪些人会成功呢?善于学习,具有企业、国家、世界“三向思维”的企业家,因为他们能够把握时机。
保命比保面子保资产更重要
遥想当年的苦难,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凌兰芳说,哪怕再艰难的日子,他都有信心渡过。但最近的那些事件,启发他进一步思考:“我觉得,现在是考验企业家真本事的时候了。企业家是派什么用场的?就是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的。如果宏观经济运行永远均衡确定,连市场起伏都不会有,还要你企业家干什么?企业家就是要识人所未识,做人所未做,这才是‘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凌兰芳也曾经历过事业的绝境。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宏观调控,让他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考验。“进口5200吨槽钢被套被骗,紧接着运煤的海轮因事故沉没,12名海员丧生,两项损失总共3000多万元,真是灭顶之灾啊!”
人们都说凌兰芳这下真完了,但他带领愿意跟他的21位员工,开始了长达5年的“爬雪山过草地”。他带头每月只拿150块钱生活费,出差住澡堂打地铺,吃方便面八宝粥,硬把3300万元负债分六年还清。
“企业家一定要审时度势,如果觉着没有前景活着窝囊,赶紧换一种活法。这就是转型,转型有时就是逃命。保命比保面子保资产重要。眼下这境地,企业家最大的责任是好好活下去,自己挺住,企业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