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员工为何对企业特别忠诚?
——“想主人事、干主人活、尽主人责、享主人乐”
这是一组令人难以置信的数据:万向钱潮公司现有员工1600多名,一线工人的平均工龄在13年以上。
这是一个极少有人敢为的尝试:大学生频繁更换工作的今天,“万向”却坚持引进大学生首签必须是10年劳动合同。
像这样在别人眼中不可思议的事,在“万向”还有不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万向”就为优先引进人才,宁愿不建办公楼而改建人才公寓。直到现在,鲁冠球办公室所在的集团总部,仍是一幢很不起眼的老房子。
“深受‘万向’文化教育、熏陶的一代代‘万向’人,才是‘万向’最为宝贵的财富。只有使每个员工都保持高度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想主人事、干主人活、尽主人责、享主人乐,员工才能发挥自己的最佳才能,企业也才能持续快速发展。”集团党委工作室总经理杨燕乐介绍说,培养一支真正的人才队伍,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万向”鼓励每个员工都与企业建立长期共同成长的合作关系,以解决企业长久的人才需求,慎用“空降兵”。每个新进应届大学生都要安排为期10天的企业文化培训课程,指定一名资深员工作为督导师,用“优秀员工培养优秀徒弟”的“薪火相传”模式,建立一个稳健而富有生命力的“万向”人才发展阶梯。由杭州农校发展而来的万向职业学院,则渐已成了“万向”培养新一代员工、培训老员工的“大摇篮”。
鲁冠球认为,企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那就是要承担起培养人才的主体责任,同时要给员工一个好的环境,使他们心平气和地享受工作的快乐,分享企业发展的效益。去年,“万向”还提出,一线员工的收入3年要翻一番。
被评为“全国和谐劳动关系优秀企业”的“万向”,还有着一整套严格的人事管理和劳动保障制度,在职员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定岗、定编、定责任、定目标、定人、定考核、定收入的“七定”分配体系,则确保了收入分配的公正、合理。对那些离开“万向”去创业、再回到“万向”的员工,“万向”也始终不计前嫌,能够重用的,依然重用。
在鲁冠球和他的员工心中,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人才的支撑下,把“万向”建设成为一家有文明力量和道德力量的世界名牌企业。
人才,企业发展之本
对当前宏观调控下的企业转型升级,鲁冠球有一个看法,转型升级要提早进行,要在企业发展形势好的时候进行。到宏观调控来了,政策紧缩了,你再转型升级,难度就大了。
事实上,从企业走上规模以来,随着宏观形势的变化,“万向”产品产业的“调整、完善、提高”就几乎没有停止过。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紧要、最核心的,无疑就是相应的人才持续性优化、升级。为此,“万向”在39年的实践中,建立起了一整套涵盖规划、招聘、培养、激励等在内的完善的人才发展保障机制,形成确保企业每个发展阶段所需的人才都能充足供应的“人才现象”。
人才,企业发展之根本。发现人才是能力,善用人才是本领。很多企业重视引进人才,但不太重视培养,认为“需要什么人就可以去招什么人”。“万向”却认为,选对人很重要,育人、用人、留人同样重要。“万向”对每一个员工都有长期的培养、成长规划,“万向”的管理原则也是“人人头上一方天,个个争当一把手”。
人才培养为体,引进人才为用。在“万向”,这不仅是一个策略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正是这样坚持从内部选拔提升优秀人才为主,使“万向”员工与企业保持了高度的认同感,确保个人事业与企业发展的有机统一,互为促进。
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我们选拔和培养人才,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干事,为了推进我们的事业。只要有一技之长,只要能把事情办好,就应该给他们用武之地,这样才能聚集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引得进、育得好、用得对、留得住,只有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才能真正的“共创共享”。当企业管理中最关键的人的因素解决之后,企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自然水到渠成。鲁冠球在总结“万向”成功经验时有这样一句话:“社会上总是认为企业只是赚钱,这是不准确的,作为有社会影响力的大企业,‘万向’不仅要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创造利润,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造就高技能、有道德、能奉献的人才。”
当有更多的企业真正明白这一点,相信也就会有更多的“万向人才现象”,有更多的“万向”,在浙江大地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