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老外头戴小红帽,臂佩红袖章,发放文明手册,向学院路上的骑车市民宣传文明出行。
浙江在线09月10日讯
红色的马甲、帽子、袖章,加上一面小红旗,这副典型的装扮,不说你也猜得着,非路口维持秩序人员莫属。与往常不同的是,昨天傍晚,穿着如此行头、站在杭城一路口维持交通秩序的,是四个非洲小伙子。
外籍学员深深爱上了杭州
前天,四个非洲人与他们的翻译一起,走进了九莲社区办公室,找到社区书记张建国,开口要当志愿者。
“我当时呆了,半天没反应过来。”张建国跟翻译沟通后才知,这四位小伙,分别是来自贝宁的伊特里期斯与伊德赫斯,中非的德拜尼及多哥的吉萨。
“他们在网上看到杭州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就想来出把力。”翻译介绍道。
吉萨说,他们是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所的外籍学员,多次来杭接受培训过程中,深深喜欢上了这个城市。这次有机会参与杭州的文明城市建设,当然要表现一把。
张建国跟他们商量后,决定第二天安排他们到附近学院路一个路口,当一回中国的义务街头劝导员。
语言有隔阂场面依然温馨
昨天下午5点,学院路上车流量渐渐变多,吉萨与朋友们准备整齐,挥舞着小红旗上岗了。红灯拦车,绿灯放行。他们一丝不苟地挥着小红旗,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
由于不懂中文,在规劝市民遵守交规时,德拜尼闹了个小笑话。学院路与海关路交叉口的红绿灯,左转弯绿灯和右转弯绿灯是同时亮起的,此时的直行灯却是红灯。
一位骑自行车的大妈准备左转弯时,德拜尼拼命挥舞小红旗,一个劲地喊:“NO,NO!”大妈挥舞着手臂比划着说:“我要左转弯。”可德拜尼看不懂,坚决不放行。最后,还是翻译解了围。
“呵呵,我不怪他,他是实实在在想劝导我遵守交规。”大妈笑着朝德拜尼竖起大拇指说了个“GOOD”。“我就会这一句,跟小孙女学的。”
另一边,伊特里期斯和伊德赫斯,分别拿着杭州市文明办制作的文明手册,挨个分发给过路市民。
伊德赫斯怕被人误会散发小广告,临时学了个中文词“文明”。发手册时,边指着手册里的内容边说“文明”。不标准的发音,让过往市民露出善意的微笑,有位男性市民走到伊德赫斯跟前,帮他纠正发音。
“很有意思!杭州的文明美丽里,也有了我们的功劳。”直到傍晚6点半,四个老外的交通劝导工作暂时收尾。虽口干舌燥,但个个久久沉浸在兴奋中。他们表示,下次有机会,一定要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