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0日讯 “精神的慰藉远胜于物质上的奖励。在海岛工作的我,要把海水的苦品成甜,用我的青春和热血、真情与爱心为海岛教育事业的明天谱写新的篇章。”这是椒江区大陈实验学校校长翁丽芬在入选2006年浙江教育十大年度新闻人物时的获奖感言。从20年前、时年18岁的她成为一名海岛小学教师开始到现在,她从没向组织提出调动,从没因想家而请假,从没因私事而缺课……她以她的行动诠释着一名普通海岛教师的神圣职责。
海岛的孩子就是她的牵挂
“虽然离别自己的孩子很难受,但海岛上有更多的孩子在等着我,他们更需要关爱。”又逢一年开学时,担任校长的翁丽芬硬着心肠再次撇开拽着她衣角的儿子,赶赴大陈岛安排新学期工作。
大陈岛分上大陈和下大陈两个海岛,常住人口只有几千人。风和日丽时,美丽的大陈岛犹如一对“东海明珠”,镶嵌在碧蓝的海面上。然而,台风袭来,狂风卷起滔天巨浪,肆虐着岛上的居民;交通闭塞,唯一的交通工具轮渡每天只往返一次;信息不畅,生活单调,工作以外基本没有娱乐……然而翁丽芬说,当她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她的心里只有学生。
一天,翁丽芬班上一个女孩的父亲出海捕鱼遇难。这个女孩像变了个人,时常蓬头垢面,丢三落四,眼神里满是忧郁。翁丽芬心疼不已,她把孩子叫到自己家中,给她梳理零乱的头发,细心地为她辅导功课。她还组织班会,让孩子们讨论如何帮助同学。在翁丽芬的细心呵护下,小女孩又有了天真灿烂的笑容,还懂得照顾母亲和年幼的弟弟。
去年5月份,翁丽芬在省教育厅作了一场报告。当有关负责人问她有什么要求时,翁丽芬唯一的要求就是想买几百册的图书。当学生翻看着崭新的课外书时,翁丽芬觉得很满足。
教师的职责不仅在教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翁丽芬认为,有时候一个看似小的举动,可能影响到一个学生的一生。
有一次,一个学生在校外做错了事,被人家发现后,要向他的父母讨说法,这个学生要求对方不要告诉他的父母,让翁丽芬老师处理。翁丽芬圆满处理了该事,师生还约定:学生要好好学习;老师替学生保密,不告诉家长。后来该学生在学习、精神面貌等方面发生了很大改变。
翁丽芬说,当教师节收到学生在岛上采摘的野花时,就是她最开心的时刻。
榜样的力量
在同事的印象中,翁丽芬是他们的好朋友,是大家的“主心骨”。因此,学校老师亲切地称她为“翁大姐”。
2005年“卡努”台风袭击大陈岛,风力很大,宿舍剧烈抖动,屋顶上的瓦片被掀飞。翁丽芬忽然想到:前面那幢教师宿舍处于风口,里面住有教师!危急时刻,翁丽芬冒着狂风暴雨,顺着墙角来到同事宿舍。眼前的情景让她吓了一跳:窗门全被落下来的碎瓦片打破,房间里狂风肆虐,几个女同事披着毛毯在厕所内瑟瑟发抖。翁丽芬二话没说,拉起同事的手向自己的宿舍一步一步艰难地转移……
现在也在大陈岛执教的林芳老师是翁丽芬早年的一名学生。在她印象中,翁丽芬讲课特别生动和投入。她还记得自己作为实习生,听翁丽芬讲的一堂课。那是一堂四年级的语文课,在讲解一个词语“拦劫”时,她仅用教鞭作示范,很形象地让学生明白了词意。林芳表示,现在她学着也向翁老师那样,尽量将课讲生动,让学生们听明白。
晚上,同事们经常可以看到翁丽芬办公室的灯是亮着的,学习新教育知识、写教学论文、总结学校管理经验……她忙的有滋有味。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学校老师学习新教育理论、写教学论文的氛围日渐浓厚。今年,教师林芳的一篇教学论文还获得了区一等奖、市二等奖。
翁丽芬为学校、为学生做的事情,有些同事们知道,有些不知道;有些他们仅知道结果,但不清楚过程的辛劳。
多年来,她积极为学校建设奔走呼吁。后来,在大陈镇政府和椒江区教育局的帮扶下,学校校舍得以重修,并添置了桌椅,购买了现代化教学设备。如今,大陈实验学校的校舍已是岛上最漂亮的房子之一。学校老师的医疗保险以前由于各方面原因一直没落实。翁丽芬放弃了休息时间,连续两三个月,跑遍了当地各个相关部门,终于使这件事在2006年底得到了落实……
海岛教育的耕耘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这个远离大陆52公里的海岛上,翁丽芬在自己的一方教育天地里默默耕耘了20年。期间,她先后被评为椒江区十佳师德标兵、台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浙江省年度教育新闻人物、全国模范教师等。
翁丽芬家住椒江城区,丈夫是渔民,长年出海,儿子在城区就读。翁丽芬常年一人住在学校单身宿舍,全家聚少离多。有一次,恰逢出海在外的丈夫突然发病,需住院治疗,最终因翁丽芬无法请长假去陪护而放弃住院。在此期间,也因海岛的特殊情况,她未去看过一次,反到是康复后的丈夫上岛见了她一面,让她内疚万分。
大陈岛上17位教师大部分不是岛上居民。对他们而言,与家人的团聚是一件奢侈的事。海岛上收入不高、业余生活贫乏,教师们经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考验,教师队伍的稳定是一个难题。更让翁丽芬头疼的是生源问题。
大陈海域以渔产丰富著称,鼎盛时期,沿海各地的5000余艘渔船云集大陈渔场捕鱼,岛上最多时有800多名学生。上世纪80年代后,因海洋资源衰退,当地不少渔民转产,举家外迁,学校生源锐减。到上学期,学校仅剩下60多名学生。该校的邱老师说:“看着学生们一个个转学,心里真不是滋味。”
“学生的见识很重要,而海岛很难给学生这些。”对学生家长的选择,翁丽芬表示理解。
面对这些,翁丽芬彷徨、犹豫过,但想到岛上的学生,她放弃了种种想法:“只要有一个学生上课,学校就得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