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湖跑马拉松(浙江省体育局提供)
全民体育,不分老幼(浙江省体育局提供)
全民体育,城市农村各有精彩
改革开放至今,重竞技、轻群体的局面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在浙江这个东南省份逐步改变。
如今的吴小璇,和丈夫也常常谈射击。他们家的地下车库里,放着一台乒乓球桌,每周打一场比赛成为了“家规”。离家步行10分钟的公园里有个半场地的篮球运动场上,他们也会陪着在学校当篮球队长、最喜欢科比的儿子打上一场家庭篮球赛。虽然每次儿子都嘲笑父母打法太“土”,但他们从运动中寻找到了快乐。
射击代表着这个家庭的历史,乒乓代表着这个家庭的中国情结,而篮球,是他们的生活。
与纽约相隔半球的杭州,同为奥运冠军的吕林依然坚持在体育一线。1979年,吕林才10岁,他做出了一生的选择,当职业运动员。当年的选择,这位“乒乓球苗子”有很大原因是出自从此可以有城市户口。而如今他的儿子吕翔选择了乒乓球,除了喜欢没有任何原因。
许多的吕翔们因为“喜欢”而运动。
而放在改革开放初期,劳动代替体育,家务代替体育的观念还甚嚣尘上。“原来吃不饱,哪里还想着锻炼。”这句话,反复被林玉英和赵荣福谈及。
林玉英记得,自50年代第一届省职工运动会后,到了1987年,浙江才举办第二届职工运动会。“那时候热情高涨啊,许多职工都是自己准备运动服装,刚放下手上的机器活,跑出车间就来参加运动会了。”而之前,工厂里唯一的运动就是每天上午的“工间操”。
当年的杭州体育馆,巴掌大的地方,工人们从这里寻找到了体育带来的久违的快乐。
而在农村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民间体育也开始生机蓬勃。“很长时间来,劳动代替体育的观念一直在农村根深蒂固。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的观念也逐步在改变。”
当时,许多地方行政一把手不重视群众体育,林玉英想了个办法,在各地县、市长来杭参加党校培训时,带着一箩筐篮球跑到学校篮球场,召集这些“父母官”们投篮比赛,借机宣传群体工作,同时下了“争创体育强县、强镇”的文件。
至今让林玉英引以为豪的数字是,从1985年到1998年,我省有27个县(市、区)先后分6批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占所参加评选县(市、区)总数的38%,超过全国平均数11.6个百分点。
林玉英下去调研,起初发现放映场前摆一张乒乓球台、全村唯一的电视机下摆一张棋桌,就是运动。但是现在,几乎每个村都有篮球场,都有健身器材。
真正令老群体处长兴奋的是在定海某乡的发现。80年代末期,当地在年轻团书记的带领下,流行起了玩“康乐球”、“下象棋”。一到夜晚,收工的农民就自发地跑到街上,一排球桌摆出来,打球、下棋,好不热闹。
“集体活动好搞,一吹哨子大家都一窝蜂跑出来了,后来不用吹哨子,农民们都爱上了这些体育项目,赌博的也少了。”林玉英连忙召集各地市主管群体工作的负责人到定海开现场会,农村的群众体育生活自此铺开。
进入新的世纪,职工、农民、学校、部队、社区、老年、妇女、民间、民族、残疾人体育活动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
现在,走进浙江每一个乡镇行政村,都能看到一片立有健身器材的运动场所,一到农闲,农民们都会聚在这里享受运动带来的愉悦。
改革开放前,浙江体育人口不及10%,80年代初,浙江体育人口20%,到90年代,超过了30%。
“体育人口就是指一周至少运动三次,一次运动至少半小时以上的人。”以这个量来推算,杭州体育局长赵荣福高兴地告诉浙江在线记者,杭州已经达到了50%,比30年前增长了4倍,对科学运动的认知度也达到了95%以上,他接下来的目标是,在5年内达到60%。
而全民体育项目,也从30年前的篮球、乒乓球等传统项目,演绎地更加丰富多彩,在浙江,在杭州,我们不仅见到了电子竞技、还有汽车飘移,不仅见到太极,还有老年健身球、柔力球,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进入了民众视野并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