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良好野生动物欢
“生态移民” 数万山民将空间留给动植物
“现在用上了自来水,还住上了大房间,比住在山上过的舒服多了。”景宁垟细丘村的蓝德亮两年前和其他高山村民集体搬迁到移民小区,不仅每人还能得到不少于一万元的补助,人均住房面积还从原来的20多平方米增加到40多平方米,人均收入也从原来的2000多元提高到4000元。
蓝德亮说,当初还发愁怎么将康庄路修到村里,整村搬迁到山下后,换了种活法,不仅富了百姓,提高了生活条件,还避免了对山上生态环境的污染。“在山上祖祖辈辈受穷,下山后子子孙孙受益”
垟细丘村的整体搬迁,被丽水当地人称为“生态移民”。今年初,丽水市正式出台《十万农民异地转移规划》,提出要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转移10万生活在高山远山、重点库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农民,撤并小规模自然村。
丽水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卢子跃表示,农民异地转移是丽水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举措,今后丽水要加大力度推进这项生态富民工程,以农民异地转移推进生态恢复,减轻水系源头地区的环境压力。
在整个浙江,“生态移民”的方式早已成了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办法之一。从2002年开始,文成县黄寮乡周山村民为了给短尾猴挪地盘,陆续迁居到邻村;武义县南部山区的13个乡镇,4万山民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到山下,从糠箩跳到了米缸,也留出了一个更为完整的生态环境。
截至目前,丽水已有1000多个自然村搬迁下山,老百姓纷纷主动把生存空间留给了维系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野生动植物。
“生态之约”世代相传
今年6月12日,青田县腊口镇最后7家造纸企业被切断电源,造纸行业在丽水被画上了句号,这是丽水为保护瓯江水环境采取的又一次断然的措施。自2007年以来,青田县已经先后取缔117家小炼油、小电镀、牛皮加工等环境污染较严重的企业或作坊,在当地掀起了一场“环保风暴”。
环保理念,早而有之。4000年前的夏朝,丽水人就规定春天不准砍伐树木,夏天不准捕鱼,不准捕杀幼兽和获取鸟蛋。时至今日,这些朴素的“生态之约”依然在民间相传。
因为村民坚守生态种养,青田“稻田养鱼”这项在流传了1200多年的传统农耕方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毁林者,罚全村每人半斤猪肉”的字牌在遂昌县湖山乡红星坪村森林公园已经竖立了三十年了,村委会主任曾观明说,这项村规得到了严格执行,村里1700多亩山林也一直完好地保留下来。
不仅仅在丽水,浙江在提出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更没停下保护环境绿色的步伐。
2002年,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3年,浙江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也要求,要以营造绿色环境、发展绿色经济为内容,全面建设绿色浙江。同年,省委举行第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实施“八八战略”,强调发挥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要把浙江建成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省份。
按照这一目标,浙江省近年来大力开展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林建设和、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城镇建设等。2008年,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测定,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优,位居全国前列。
在群众中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也践行在浙江百姓的实际行动中:嵊州七旬老人十年时间里通过种花赠草、废物利用、节俭生活,用一言一行影响周边居民重视环保;奉化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站到校园讲台上宣讲他的“环保”经;泰顺县的护林员几十年如一日在海拔千米的高山上守护湿地;青田温溪的八位退休老人义务当起民间环保监督员,专查小企业偷排漏排污水;宁波鄞州小学的学生自己动手写环保倡议书,号召停用一次性餐具……生态之约,在浙江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