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帽”戴了日子不好过
这顶“红帽”其实不好戴。
仔细想想,这个道理并不难明白。戴“红帽”的企业表面上是集体所有,实际都是个人办的或几个人合伙办的。尽管双方早有协议,企业自负盈亏,但真正实行起来,并没这么简单:企业如果经营不好,赚不了钱,别人是不会帮你的,即使倒闭了也没人管你。一旦生意做得不错,赚钞票了,队干部、社员就都出来了,人人都想分红利。
既然有了协议,为什么还会有人要分红利?“社员们会说,你这个企业是集体性质的,是社办、队办的,赚了钱当然要归集体,大家都有份的,甚至还有人要求到公司里工作。”陈心鹤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这种“扯皮”的事情,在当时还不少,甚至还有闹到法庭的。
当时,温岭泽国娄下村,有村民办了一个烧砖的企业,戴了队办集体的“红帽”。当然,办厂的村民跟大队也有协议,盈亏自负。
一开始,这个企业不景气,亏了不少钱,大队里按照协议,并不插手。后来,企业开始活起来,钱也赚地不少,大队里开始眼红起来,社员也要求分红,要么就是进厂工作。“后来官司一直打到法院,还上诉到省里,最终企业败诉,证件上写明是集体企业啊,有什么好说的?”陈心鹤说。
这种“扯皮”的事情,不时困扰着这些戴“红帽”的企业,亏损了没关系,一旦赚钱,麻烦就一大堆。
有些企业不但挂着集体的招牌,借用的账号也是集体的。你要用这个账号往外汇钱,集体自然不会帮你出钱,但如果有钱汇到这个账上,就不是你一个人能做主的了,对这个账号有“管理权”的人都能用,随便找个借口,或者干脆告诉你钱没有汇进来……
所有的这些麻烦,根源都指向一个:企业的执照上,明明白白地写着是集体所有企业,而不是私营或合股。
这个硬伤不除,生意还怎么做得下去?所以,这些企业往往纠纷频发,争吵不断,一般难有大的发展,很多都是做做停停,合合散散,因此倒掉的“红帽”企业,实在不少。
熟悉当地企业发展的陈心鹤一直关注着这个问题。一份调查摸底情况,一直在他心头压着:当时,新河区和温西区的所有企业中,正常生产的只占三分之一,关门的有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都是不死不活,做做停停。
“这样下去怎么行?”陈心鹤不断发出这样的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