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者三十年的浮沉启示
研究步鑫生现象的人,大都将西装大楼项目看成是步鑫生事业转折的关键。
作为当事人,步鑫生对西装大楼项目,至今耿耿于怀。他认为,当年搞西装大楼导致失败是实,但不能把责任归咎到他一个人头上。
而在学者吴晓波看来,步鑫生的“沉”,更多的要归咎于企业家素质。“他是做衬衫的,不懂做西装,加上到处演讲汇报,没有时间抓生产管理,产品质量跟不上去。”吴晓波认为,“再加上他投资西装生产线已经晚了一拍,又遇到宏观调控,所以就垮了。”
“总的来说还是企业家的自身素质不够,对市场的把握、对宏观经济的把握还不够成熟。”吴晓波评价道。
如果说很多人从步鑫生的“沉”中,归结出了前行经验的话,步鑫生的“浮”则更具有历史开拓性的意义。
吴晓波就曾在其《1983步鑫生年》中指出,步鑫生被选中为典型,有很偶然的戏剧性因素,却也似乎有必然性。
当时国内,通过强有力的行政力量,经济过热现象已被控制,治理整顿接近尾声,在邓小平等人看来,重新启动发展的列车,恢复人们的改革热情又成了当务之急。而在国有大型企业中确乎已经找不出有说服力的“学习榜样”,相对而言,受调控影响较小的中小国营或集体企业倒是有一些亮点,特别是那些与日用消费品市场比较紧密的企业,其效益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就这样,企业规模不大的衬衫厂及其有小缺点的经营者便“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地脱颖而出了。
“步鑫生能受人关注,最主要的就是打破了国有、集体企业员工的铁饭碗。”另外,吴晓波分析说,步鑫生当时重视市场、强调管理、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这些做法,“现代企业家精神的萌芽已经在他身上出现了。”
20年后回头去看,这些做法似乎很平常,甚至连不懂企业管理的普通百姓都知道这些道理。但是,“步鑫生的改革是种尝试,尝试过后会有新的问题产生,比如新的项目上来如何控制风险?企业家变成榜样后,怎么处理好自己的欲望?等等。”吴晓波认为,任何人都活在当时的时代里,而步鑫生充当的,是那个时代的“启蒙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