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孩子们记忆中的秧歌表演,总是充满了喜气。
照相簿里的农村文化史
1994年李忠初中毕业,便和其他伙伴一样,出门打工。从温州到厦门经济特区,看到如斯美景,李忠拥有了自己的一部小傻瓜相机,“要把见到的世面拍下来”。
对于打工者来说,拍一些风光一些的照片寄回老家,也算是给父母一个自己生活得还不算差的安慰。
在不同的城市间游荡的李忠,有一日看中了村里的一位姑娘,即现在的妻子。
那姑娘的父亲不是别人,正是当地新闻人物李茂光。李茂光不仅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对国家政策的把握也是了得。但凡有什么新的精神传达下来,李茂光总能及时捕捉,并以村民能够接受的方式讲出来。
关键的是,李茂光是“茂光摄影中心”的老板。李忠从小到大的证件照,就是这位未来的岳父一手操持的。
李忠为人忠厚,在数码相机已经很流行的那时,为了向未来的岳父学艺,竟然花四五百元买了架海鸥机械相机,可以调焦。相比他在厦门时一百多元买的傻瓜机,这是架有着相当技术含量的机器。即使成熟的摄影发烧友,要把这样一台没有自动聚焦装置的机器摆弄得服服帖帖,并非没有难度,何况李忠。
不过还好,李茂光用了一辈子机械式相机,拍摄、冲洗照片都是一把好手。春节回家过年,李忠把自己拍好的胶卷交给这位未来的岳父,剩下的就是等待拿照片了。
“照相师傅”李茂光有个习惯,除了给老婆拍个人照,但凡他主导过的演出活动,都拍下来集结成册。等到李忠上手之后,这个任务就交给李忠了。
打开照相簿,就是一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村文化史。
1989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蓬勃开展,民间艺人李茂光排演了小品《古董开窍》。
1996年,排出了反映路线教育的小品《重新干》;
1997年香港回归,编排了反映群众喜悦之情的小品《瞧这一家子》,在全丽水市引起反响,这部小戏奠定了李茂光在农村文艺界的地位;
2003年,中华盛世,反映社会进步的历史剧《普天同庆》应运而生;
2006年6月12日,李茂光组建的“农夫乐队”结合“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编写排练了三句半《牢记荣辱创和谐》;
2007年,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小品《致富经》上演。
李忠拍摄的最早一张彩色的农村文艺活动照片,就是用海鸥相机拍的。画面有浓厚的时代特色:表演在小学操场上举行,女村民演员胸戴小红花,瘦弱、神情木讷,拿着短红绸飘带在操场上进行广场表演。
而前年拍摄的一张同样是秧歌的照片,则是在巡街表演,人物神态轻松自得。甚至女村民有点发福。不过,一看即知是乡下人家。背景中的商店招牌则显示这是在近些年的中国南方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