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03日讯
端端正正地敬个礼,恭恭敬敬地鞠几个躬,再深情地凝视着他们的名字……在镇海大同公墓的市遗体捐献纪念陵园,这些日子以来,每天都有不少人用心祭奠着这些遗体捐献者。祭奠者中,有遗体捐献者的亲人朋友,更多的人与遗体捐献者并不认识。
前天,一对老夫妇来到陵园,在刻着24名遗体(角膜)捐献者姓名的纪念墙上,找到了“何谦”这个名字。他们凝视良久,还含着眼泪默默地念叨着。他俩是何谦的同事,是特意从老三区坐公交车到镇海来“看望”老朋友的。
“你走后,把遗体也捐了,我们想找你说话,也没个地方。现在有了陵园,我们就可以经常与你聊聊了。我们想好了,百年之后要来和你做伴。”他们对老朋友说道。过了一会儿,他们起身来到陵园管理处,向管理人员详细咨询了遗体捐献手续,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我的眼睛里有他的角膜!”说起华栋医生,家住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的周志英老人就忍不住流泪,“要不是他,我到现在还看不清这美丽的世界,我会永远怀念他。”华栋医生生前是市妇儿医院的医学专家,因遭遇车祸,去年1月不幸离世。华医生虽然走了,但他却把光明带给了别人。因角膜病致盲的周志英和曹孝芳都因为移植了华医生的眼角膜而复明。
“我死后,要把遗体捐献掉,丧礼一切从简。只要家人好好活着,心里有我就可以了。”父亲临走前的一席话,现在还深深地刻在张新波的脑子里。1998年,他50多岁的父亲张成彬染了重病,生命垂危。弥留之际,父亲将遗体捐献的事再三向家属作了交代。“他是军队转业干部,捐献遗体是他很早就有的想法。”张成彬走后,家属遵照他的意愿,捐献了他的遗体,接收单位是一所高职院校,遗体用于教学。得知我市建立遗体捐献纪念陵园,张新波就去当地红十字会补办了遗体捐献证,去年11月,张成彬在陵园“落了户”。
清明节快到了,尽管张新波还没去陵园祭奠父亲,但已经有不少人去祭拜了,这其中有他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我知道,我父亲肯定会在天堂收获许多尊敬。”
家住江东的张阿姨就是其中一位。昨天,她和家人在公墓祭奠完亲人后,特意到遗体捐献纪念陵园转了转,并对着纪念墙鞠了三个躬。“这些先人都奉献了人生最后的光和热,要不捐献角膜,让别人重获光明,要不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或解剖教学。这些人太值得尊敬了。他们在奉献社会、造福他人这一方面,和烈士们是相同的。我与他们虽不认识,但我要祭奠他们。”张阿姨说着,在纪念墙边郑重地放上了一束黄菊花。
从2003年1月1日宁波市遗体捐献条例实施到现在,宁波市共有208名志愿者办理了相关手续,17名志愿者实现了捐献。其中,7人捐献了眼角膜,使10名患者重见光明;10人捐献了遗体。“他们是打破传统观念的先行者。他们的举动无疑是一种开明、进步、无私的表现,他们更应被我们所尊重,所瞻仰。”市红十字会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市遗体捐献纪念陵园是浙江省首个遗体捐献纪念陵园,于去年3月28日建成,从而在我市结束了亲人无处缅怀遗体捐献者的尴尬现象。现在,在陵园“落户”的共有24名捐献者(包括2003年以前的捐献者)。在清明等节日,家属可前去缅怀捐献者。作为红十字教育基地,社会各界也可到纪念碑前为这些逝者献上鲜花,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
【专题】2009年清明小长假出行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