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4月21日电(记者 黄深钢)走进位于杭州市下城区的浙大御跸社区卫生服务站,迎面是宽敞的大厅:淡红色的墙纸、淡绿色的沙发,透明的玻璃茶几,有几个候诊的老人坐在沙发上闲聊。整个卫生服务站看上去竟有些书屋的雅致。
"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无人问津"一直是困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问题。记者了解到,杭州市卫生系统近年来以打造社区"十五分钟医疗圈"为契机,着力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本地性和灵活性,"小快灵"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广受群众好评。
退休教师鲁金友告诉记者,社区服务站不但离得近,而且这里的医生慢慢也都成了老熟人:"我血压平时非常高,一见到社区医生我就觉得心里踏实不少,连血压都下来了。"
自1997年开始,杭州市开始探索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杭州市卫生局局长陈卫强表示,社区医生扮演着群众"健康守门人"的角色,建立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上门服务、康复治疗等都是有别于大医院而凸显"亲民性"的医疗服务。据介绍,杭州市目前已基本完成了每万人口配备16名医务人员的社区医疗布局。
而在过去,由于人员编制、待遇不高等原因,医学人才往大医院挤,不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工作的现象较突出。记者从杭州市卫生局了解到,自2007年开始,杭州市全面试行了社区医改新政策--"收支两条线",即医院的收入全部上交财政专用账户;医务人员的工资奖金及其他支出列入政府预算,由财政全额承担。这样不但稳定了医生队伍,还切断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务人员与医疗药品收入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改变了很多社区医院不得不通过"治疗"来"创收"的局面。
"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来社区医院看病?归根结底,还不是够不够得着的问题,而是看不看得好的问题。"在杭州市江干区凯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了9年的全科医生陈建明说,囿于社区医院主诊方向是常见病、慢性病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医生队伍一般是朝着先"博"后"专"的方向培养,(这也是国际上社区医疗的惯例)。从而,一方面社区医院更需求全科医生,而非专科医生,另一方面,一些患者也形成了理解上的误区,认为社区医疗"设备不足,医术不够"不去就医。
在杭州,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即着手对社区医生进行全科医学的培训。每个社区医生必须参加为期2-3年的全科医生资格培训。到目前,社区医生培训率已逾95%。为培养社区卫生人才,杭州市下城区卫生局与英国皇家全科医师协会开展交流合作,英方多次派来专家指导,下城区派出多位社区医生赴英学习。为了使全科医生做到既"全"又"专",杭州市属医院、省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帮扶结对或协作关系,市级和省级医院的专家定期到社区坐诊、指导,社区医生可到大医院免费进修学习。
杭州市下城区长庆潮鸣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章菱深有感触地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先要从角色上准确定位:"不能和大型综合医院比设备,也不和专科医院比技术,而是要踏实从贴近性着手,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她表示,社区医院看小病、看病快、出诊灵活,"小快灵"的特征都是建立在步行十五分钟基础上的。只有扬长避短,发挥区别优势,才能引导广大居民正确对待病情,达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科学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