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源中学:板房中传出琅琅书声
【浙江在线“5.12”地震周年特别报道之三】

  4月16日。都江堰。

  老聚源中学校门倾颓,只剩两根斑驳的水泥柱。校门外,两支燃剩半根的香烛,流下滴滴的红泪。在河对岸,一所崭新的校园正在机器轰鸣声中崛起_——   

  浙江在线记者李敏、梁国瑞/文 詹晓东/摄

  聚源中学板房教室里的课堂。

  都江堰聚源镇上,摩的来来往往。

  29岁的摩的司机邹成平时把摩托车开得飞快,车上撑起的太阳伞布呼呼作响,他很享受这种生活节奏,“开快点,生意多做些。”

  但聚源中学放学时,他会主动减速,稳稳当当地在镇街上驶过。两千学生从位于镇上一角的板房学校排队而出,走到聚源大道,互相道别,邹成看这来来往往的孩子,碰上本村相识的学生,摁摁喇叭,当作招呼。

  学生的规律作息成为了邹成的参照时间,孩子们上课,他踩动油门到街上拉客,一放学,他也踏着夕阳回家。

  邹成经常拉一些走马河对岸聚源中学、八一聚源学校的工地工人。飘扬的尘土、建筑的轰鸣声告诉他,一切都在恢复中。

  孤独旧址

  聚源的人们都在努力淡忘一个地标——聚源中学旧址。穿过每日一开的集市,走进窄窄的老街巷子,不到走马河岸50米,就是老聚源中学。

  校门倾颓,只剩两根斑驳的水泥柱。就在校门外,两根燃剩半根的香烛,流下滴滴的红泪。

  “刚刚有学生家长祭奠留下的。”学校外开小店的曾群华坐在自家门前,她已经习惯每个月的12日,几乎都会有家长到这里来拜祭,清明尤甚。

  校门口开茶馆的老胡招呼着老顾客落座,给每人泡上杯热腾的清茶,摆起来龙门,即使每天面对这所中学的正门,老街坊们也不愿意多谈及关于这所中学的一切,生怕触痛了回忆里最痛楚的那一幕。

  透过围栏望去,操场已经长满了没到膝盖的杂草。两边的篮球框像一双眼睛,默默地守望着曾停放289位遇难师生的操场。

  从围栏外往里看,伤痕累累但依然倔强挺立的房子上,依稀可见“实验大楼”的字迹。

  对于这里而言,时间永久定格在了2008年5月12日。

  劫后重生

  谈到聚源中学,只读到初中的邹成一只脚踏在摩托车踏板上,冷不丁地跟浙江在线记者用了一句文气的话:新的一页正在翻开。

  这是这位摩的司机能够想到的最形象和严谨的表述。这一页,指的是聚源中学,而“正”代表着过渡。

  聚源大道西侧,聚源小学旧址已经被拆,取而代之的是四方围绕的临时板房教室。

  重建之前,政府和学校负责任地一遍一遍核对死亡师生和失踪人员的人数。刘兴林是聚源中学初二的体育老师,地震后,他的职责是核实每个孩子的身份和运送尸体。

  “我是老师,经常在点名簿上打钩或画线,也经常清点学生的人数。而这次,我拿笔的手都是颤抖的,因为我很清楚,每画一笔就意味着一个人死亡。”说这句话时,这个1.8米高的汉子深深地把头埋在两腿膝盖中间。最后,刘兴林的“死亡名册”上,数字停止在289,这就意味着聚源中学在地震中遇难了289人,包括6名教师。

  到5月21日,每位师生的身份都得到了确认。5月19日,聚源中学复课,到6月23日,被找回来的学生全面复课。劫难正在过去,重生刚刚开始,信念则将持续。

  聚源中学,板房里的平静生活。

祖国的花朵,在国旗下舒展开来。  

  板房秩序

  站在砂石操场的国旗下,副校长岳崇福背靠着手,听着从板房教室里传来了学生们的朗读声,小心而谨慎地回答记者的每一个提问。

  目前学校进行的是“朝九晚五”的作息,早、晚自习取消。学校北端,两排简易板房成为了临时的教师办公区,一间逼仄的板房里挤了10位老师,为的腾出更敞亮的板房让学生上课。

  每周二,学校提前半个小时放学,让老师有地方开例会。

  对于许多震区学校来说,这里又是特殊的。许多师生记得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当日,温家宝总理即赶赴四川,来到聚源中学,安抚家属,指挥救援。

  “那天,他穿了双白色的旅游鞋,因为是夜晚,废墟上瓦砾多,几次他都没站稳。”体育老师李强回忆,总理深深地向操场上的遇难学生遗体鞠躬。

  初二(五)班的魏玉琳看到了温爷爷,“看到温爷爷,我当时的恐惧感少了很多。”现在,作为班长的她,最希望能给温爷爷写封信,“告诉他我们学校下学期就可以到新校区上课了。”

  下课铃响,魏玉琳活蹦乱跳的跑进德育办公室,挂职副校长杨明交代她班会讨论“感恩”,杨明是从上海市东中学(?)援川的老师,在这里,他将与孩子们相处一年。

  他刚来的时候,发现孩子们普遍有个问题,思想不太容易集中,爱回忆,学校定期的邀请心理医生和志愿者来给孩子们上课、辅导。

  4月15日上午,华西医院心理医生又回访了聚源中学,“现在,他们已经从阴影里走出了。”

  由于施工需要,聚源中学和小学统一开了北门进出。校门口,和许多学校一样,卖罗卜条、粉条等零食支起了摊子,多有学生掏出一枚枚硬币将好吃的塞进嘴里。

  出校门时,各班学生统一列队,排在最前面的值日生会从校卫何培留那里领到一个班级牌,清点人数后,一条长队有序地走上街道。

聚源中学的教师们,挤在板房里办公。  

  中学再起

  逼仄的板房办公室,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岳崇福电话不断。

  忙碌是岳崇福一天的开始,和一天的结束。

  腾出的十余分钟时间,这位还任课的政治老师条理清晰地向浙江在线记者讲述了目前学校的情况和新学校的再建进展。

  目前的板房,容纳了1534名学生,29班级。其中有400人来自隔壁乡镇,在都江堰,聚源中学可以排在前三位。

  从地震时起,学校已经走过了搜救、复课,走到了目前的重建尾期。

  “9月1日你再来的时候,我们已经搬进了新教室。”岳崇福说,无论从质量和功能上,由中组部援建的新校址将耳目一新。

  在走马河南侧,推土机、起重机、运材车轰轰隆隆。5个月后,这里将竖起都江堰职业高中、成都军区八一聚源中学以及聚源中学。

  聚源中学占了其中的80亩地,比原来的老校区足足大了4倍。建筑面积达到了26600多平米,能够满足48个班级、2260名学生上课。工地泥工周师傅说,经常彻夜加班。

  地震后的新聚源中学,能否抗受8级震级的重创?

  岳崇福说,学校建设中使用的抗震技术是“剪力墙”。剪力墙主要功能是建筑主体提供有力的支撑,保证建筑在剧烈震动时,楼梯通道不会坍塌。

  “在都江堰学校的重建中,普遍采用‘剪力墙’的建筑结构。”按照规定,建设普通楼房的柱子内,一般有钢筋20根已足够,目前学校修建的柱子中用了38根。“数量几乎翻倍,就算是九级地震,柱子都不会震倒。”

  新址与老聚源中学坍塌的遗址隔河相望,废墟之中,没有倒塌的实验大楼和教学楼静静矗立着。摩的司机邹成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走马河南岸的新中学园区。

  都江堰震后具有地标意义的一所中学,副校长岳崇福用了四个字概括如今的校园和师生——凤凰涅槃。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李晓霞,映秀女人的坚强史诗
·老北川,新北川:艰难的“变脸”
·“交通县长”剑指青川“生命线”
·压不垮的东汽人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