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不垮的东汽人
【浙江在线“5.12”地震周年特别报道之八】

  4月19日。汉旺—德阳。   

  地震使十里东汽遭受重创,也使它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浙江在线记者李敏、梁国瑞/文 詹晓东/摄

  东汽的抗震救灾指挥部

  汉旺东汽广场,钟摆永远停在了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千米远的汉王公园里,汉王雕塑已经支离破碎,有附近村民经过,注目过后唏嘘不已。

  汉旺镇因东方汽轮机厂而著名。如今的镇上,已经人走楼空,开三轮车的师傅因为东汽的陆续搬迁,已经揽不到活,架起双脚抽烟,沿街的临时棚区为这里暂住的居民提供廉价的塑料拖鞋,洗发水等生活用品。地震时损毁的楼房成为了危房,屋檐下没人敢走。

  相比一年前的人群熙攘,这个龙门山脉下的小镇安静冷清了很多。

  东汽门口,一列东汽的货运列车呼啸而过,宣告了这里曾经的繁华。十里东汽,仅有三个厂房坚守在这里,但不久都将陆续搬迁到德阳八角井的新基地,与“大部队”会合。

  裂变

  目光穿过武警驻守的东汽大门,最醒目的一幢楼房是东汽档案情报馆。去年地震之后,浙江消防部队从德阳挺进东汽,连夜转移出了关系东汽命脉的珍贵档案资料和技术文献。

  自档案馆往西2里路,是目前还在汉旺生产的重型一分厂,也是曾经的四分厂。

  四分厂是如今东汽汉旺总部仅剩的三个开工分厂之一。一年前,这里各厂房都机器轰隆,甚是喧嚣,由东汽生产的产品从各个车间汇总到发电机厂,随后进入总装,再通过货车和列车,整体厢式地运往成都、重庆乃至国外。

  对面的隔离板厂,厂房穹顶漏出巨大的窟窿,墙体震毁。

  去年的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史军正从二楼办公区下楼梯,还没到地面,“一开始看见厂房里的吊车晃来晃去,还以为操作工犯瞌睡。”正当史军准备生气,批评吊车操作工时,看见厂房立柱也开始摇晃了,这个时候,大家都明白——地震了。

  厂里的工作人员一窝蜂往外跑,史军喝住大家,叫大家顺着墙壁蹲下抱头,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坚固的厂房晃了一晃,并没有倒下来。而厂房外的其他分厂,由于厂房年久,摇摇欲坠,长时间地震后,大多轰然倒下。

  毁灭性的!经历过龙门山脉汉旺一带数次小地震的史军感受到了这次地震的强烈。

  之后的48小时,他和他的同事在通讯阻断的情况下一起救人。第一站,是之前已经鉴定为危房,年久失修正准备翻新的东汽中学。在谭千秋老师和他身下的学生遗体前,这位30多岁的汉旺男人痛哭不止。

  数百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为20多亿元。地震在东汽这个建厂40多年企业快速发展的轨道上割开了一道裂缝。而紧随其后国际金融危机又接踵而至,东汽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考验。

  站起

  不弯腰,站起来!浙江在线记者走进重型一分厂车间,一块巨大横幅悬在办公区域——东汽人是压不垮的,东汽人是站立起来的真正的巨人。

  2009年初,在倒塌的厂房前,在机声隆隆的车间里,胡锦涛关切地询问公司遭受损失和恢复生产的情况。听说企业在震后不久就迅速恢复生产、去年已实现年产100亿元的目标,总书记感慨地说:“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东汽广大干部职工发扬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你们是好样的!”

  震后仅仅三天,东汽人竟像往常一样参加在北京的招标会。

  而史军所在的东汽四分厂等单位,是第一时间恢复生产的分厂。7天后,史军就站在满目废墟的厂房,开始了工作。地震中损毁的设施尚未完全恢复,工人们就分散在多个租赁来的厂房里,开动从废墟中找出的设备,继续生产。

  重建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东汽更加科学地整合资源,将生产性能相近的一分厂和四分厂合并为重型一分厂。如今,原址为四分厂的厂房重新进行了加固,在一楼还有防震罩,规划好的地震逃生路线未雨绸缪地贴上了墙。

  早在抓紧营救生命、组织抢险救援的同时,东汽党政班子和干部职工就已开辟了恢复重建的新战场,迅速组织力量将许多宝贵的技术装备和重要的档案资料抢救出来,竭尽全力就地恢复了主机四分厂等单位的生产制造,最大限度地把地震灾难所造成的损失和时间抢回来。

  班组从8小时一班到12小时一班,证明了东汽人的速度。史军说,到去年11月份,生产规模已经恢复到震前水平。

  东汽震后的首批风电机组已经向用户交货并胜利发往电厂,因地震破坏而滞留在运输途中的重型燃机也已重新启运到达目的地,东汽与用户新签订的各类订单又增加几十亿元,大型火电、核电、气电、风电以及太阳能、海水淡化等产品产业的开发研制均在汉旺总部、德阳基地、峨嵋半导体、天津开发区、广州合资厂等东汽生产基地全线展开。

  面对特大地震的巨大破坏,东汽的产品研制、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生产经营从未停顿。

  而企业纪律建设也开展得扎实有效并更加坚强有力。“因为大检查端把汽封螺栓拆后未及时收回,总装七班罚款100元。”这份4月10日的检查通报,张贴于各车间并保留至今,东汽秩序,井然有序。

  随处可见的货车,将留守的厂区搬往德阳。

  搬迁

  汉旺连同着东汽总部,已被批准为地震遗迹永久保护。

  在汉旺镇驻扎了43年的东汽厂房及家属区,将被整体搬迁至德阳八角井的新基地。对于已经在东汽工作12年的史军来说,5月1日,他将和汉旺以及旧东汽作别。

  “大家心里都割舍不下这里。”说完这句,史军马上转折,为了重建,必须要走。

  2008年7月下旬,东汽汉旺生产基地灾后异地重建项目,最终选址在汉旺镇东南方向40公里处的德阳市旌阳区八角井镇,占地2600亩,总投资约50亿元。8月1日,受损最为严重、生产任务紧迫的隔板制造车间第一个破土动工。今年底之前,汉旺基地的生产设备将全部搬迁到这里。

  “徒步走完新基地一圈,至少要4个小时。”史军告诉浙江在线记者,新基地的布局打破过去以分厂来划分的局限,而以生产能力来布局,使生产流程更佳、工序更顺畅。

  隔板分厂厂长彭宁回忆,2月26日,东汽新基地隔板分厂特意放了爆竹,东汽总经理张志英和职工代表一同启动了160镗床的安装工作,标志着东汽新基地设备安装工作正式全面启动。

  如今,家属区也正在建设,更让人欣慰的是,本来归属地方的东汽中学重新回到东汽怀抱。

  在成绵高速公路德阳入口附近,一幅巨幅标语牌赫然矗立:“牢记总理嘱托,自力更生,建设美好新东汽”。视线绕过这17个大字向远处眺望,占地2600亩的东汽新基地恢宏铺展于广袤土地上,粗壮坚实的钢筋铁架拔地而起。

  “东汽是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史军说的山,是曙光山;水,是指绵远河。

  曙光山半山腰,一座巨大的“汉旺5?12”地震公墓正在紧张修建。在距公墓几百米的一片山坡上,竖立着很多墓碑,长眠在这里的东汽建设者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记载着绵远传承、生生不息的“东汽精神”。

  东汽一直是共和国工业史书中的浓重一笔。史军眼里的东汽人,地震后更有紧迫意识,更有责任意识,更加居安思危。

  在史军工作笔记本的扉页,也写上了“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百折不挠,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震后新“东汽精神”。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交通县长”剑指青川“生命线”
·老北川,新北川:艰难的“变脸”
·李晓霞,映秀女人的坚强史诗
·聚源中学:板房中传出琅琅书声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