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4日讯
彭旸昨天再度返回杭州。
4月18日至今,本报连续报道了平和英语学校学生彭旸四年前放弃赴英读博机会,留守贵州山区支教,并想通过本报寻找继任者的故事。报道一出,不仅为她招徕了志愿者,新华社、央视等媒体也接踵而至。
但昨天她却特意从贵州抽身回杭,参加我们组织的一次小聚会。她觉得这场聚会更重要,因为探讨的正是她一直思考的问题:如何能让更多的人明白支教的意义?如何让这一场支教“接力赛”跑下去?
来的都是各路慕名而来的“支教者”:负责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团省委学校部陈建伟;浙大两任研究生支教团团长纪玉滨、田野;2002年就开始参与西部支教的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浙江省分公司副总监朱炼;刚刚从贵州回来不久的平和英语学校外教Sandra Lee,还有我们特意邀请的三位贵州湄潭当地的中学教师、罗永详、张金平、罗仁义。
罗仁义
上三节课,报酬1元钱不少 学校老师不会说普通话
这是聚会中讨论的第一个焦点。贵州当地老师向我们真实地描述了他们的生活场景。
罗永详:
这一周我们正在你们的杭二中培训,我第一次来杭州。只能用两个字概括:震惊!东西部的差距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衡量。我在县城做老师,曾经下乡教书一年。你们知道吗?刚去的时候,上晚自习三堂课,加起来的报酬是多少?1元钱!
罗仁义:
贵州与浙江的经济差距至少有20年!政府对教育很重视,财政收入中很大一部分都投入到教育中,但无奈总量少。我们新进教师正式工作的第一年月收入900元!算是很高了。农村小学老师一个月只有400元!代课老师一个月只有60元!除此以外什么收入都没有了。怎么能留住人?即使在我们县城中学,也缺老师。一个班最少67人,多则80多人,开家长会时家长都是站着开的。农村小学想要一个大学生老师?那是20年以后的事!
你们说2007年的统计数据是贵州缺9000多名老师,我们看还不止。
(谈话间我们发现三位老师的普通话带有很重的当地口音)
罗永详:
没办法,我们没有机会锻炼。给我们培训普通话的老师其实水平也一般,课堂上,学生常会用当地话回答问题。连一些校长开会都说当地话。
彭旸:
我想声明一下,以我支教四年的经历,这三位老师的普通话在当地算“非常标准”了。很多村小的老师压根儿不说普通话。
朱炼
耗资130万的学校升学率为零 支教:最缺的是人!
聚会中,彭旸说起,就在上周,浙江一家著名企业还告诉我,他们去年捐赠了10个操场,这是好事。但她、浙大的田野及贵州的老师们认为,这不是贵州现在最需要的!
彭旸:
破败的学校、漏雨的窗户、倾斜的屋檐……这样的学校贵州有吗?我告诉大家,还有,只是一小部分。一些学校的漂亮程度超乎你的想象,这是希望工程20年来的业绩,几乎每一个村镇的标志性建筑就是学校。
然而我在学校里看到了什么?当地有所农村中学,耗资130万修建的,高中升学率为零;一个班里,学生考不及格是正常的,因为及格的没几个人。一些村,从来没出过高中生;很多县,高考一本率为零,英语平均分只有40多分(满分150分)。
为什么会这样?缺好的老师!实在没老师了,学校就拉个当地识字的人做代课老师,哪怕只有初中文化。册亨县,我帮他们培训100多名英语老师,可让我非常吃惊的是有一个人对我说英文字母有28个!这些英语老师不会讲英文。大部分人本来都是教其他学科的,临时培训三个月就被拉来教英语。我现在支教的朱昌镇,一个比较好的镇,只有一个英语老师是科班出身。这样怎么能教出好学生?
罗永祥:
在湄谭,23年都没有出过一个北大、清华生了。能考上浙大就非常不错了。
彭旸: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当地老百姓感觉生活的希望很渺茫,导致他们根本就不想让孩子上学。在朱昌镇,不仅普及了9年义务教育,连读高中都不用钱。而且孩子去上学还能拿到生活补助,可教育局长却要一家家去拉人来上课。老百姓觉得读书没用!不如去打工!
田野:
这就是我们在支教地看到的“新读书无用论”。当地人看不到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到了十五、六岁就送出来打工。所以现在我们提出“精神扶贫”,就是想要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想一点点改变家长的观念。
朱炼:
支教也需要与时俱进,安利公司在开展支教公益项目中的变化或许能说明这个问题。
最开始,我们只是点对点地对贫困家庭进行物质和金钱上面的资助,可渐渐的,我们发现对西部教育的支持不仅仅需要资金上的帮助,还需要一些更加细致的工作。
随后我们组织当地学生做一些手工,然后把这些作品拿到杭州来义卖,义卖所得全部用于当地学生生活和学校设施的改善,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生活现状的。
2002年以来,安利(中国)先后与国内21所著名高校合作,参与了团中央组织的西部支教项目,已经累计投入了1300多万元。从去年开始,我们在浙江又联合浙大创新推出了“求是强师工程”,把西部的老师邀请到杭州的重点中学进行交流培训,我们希望透过他们的提高可以惠及更多的学生,我们觉得这样的举措可能效果会更好,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