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5月27日讯在浙江工业大学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重中之重学科实验室,姚建华教授运用激光三维制造与再制造技术,为舟山一家公司生产的塑机螺杆,不但成本下降一半,而且质量可与国外产品媲美。舟山这家企业的老总开心地说:“姚教授的高科技取代了我们的土办法,产品质量好了,不仅我以后可以放心接国外订单了,还将推动舟山螺杆制造产业的技术升级。”
浙工大一直坚持“以浙江精神办学、与浙江经济互动”,根据浙江经济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学科结构,积极围绕我省主导产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与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尤其是该校2004年开始重点建设首批7个省重中之重学科,在服务浙江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中担当重任。据统计,这7个重中之重学科,4年来共承担国家级项目151项,省部级项目412项,申请发明专利434项,授权发明专利202项,占该校4年来授权发明专利的70%。不少科研成果、发明专利已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是抗重症感染的首选药物,但一直被国外制药巨头垄断。省重中之重学科、浙工大生物化工学科郑裕国教授课题组和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出关键中间体的生物催化合成新工艺,不仅在国内首次实现这一高端抗生素的规模化生产,并且在生产中大量减少使用有毒有害溶剂,废水排放量也减少三分之二以上。
现在,“海正药业”的原料药和制剂已实现批量出口和进入临床使用,销售额已达数亿元。郑裕国教授告诉记者,他们将生物化工学科的科研方向定位在促进浙江化工、制药、环境、农药等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上,长期与我省大型医药、农药生产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由该校制药学科牵头建设的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为我省300多家制药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成为推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
为让科研成果及时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去年,浙工大在全省各地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转移中心。浙工大党委书记汪晓村说,此举不仅要帮助企业解决当前技术难题,同时建立起高校教授与企业良性互动的技术转化平台,及时捕捉企业技术需求信息。目前,浙工大已在丽水、衢州、嵊州、洞头、湖州等地建立了10多个技术转移中心,到今年年底建成20个技术转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