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6月22日讯(通讯员 王雪飞 记者 梁国瑞)在经过了3个小时的手术后,13岁的安徽女孩云云,终于摆脱了纠缠了她整整10年的“心病”。从此,她可以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开始健康快乐的生活。
10年前她就被判了“死刑”
早在10年前,3岁的云云就经常生病,看上去比同龄人更加瘦弱。在医院专家的诊断下,云云的父母不得不接受事实:云云得的是先天性心脏病。
好在除了常感冒之外,云云并未出现其他特别明显的症状。加上当时家里经济拮据,云云的先天性心脏病,一直拖着没有及时治疗。
云云一天天大起来,可越来越严重的心脏病,已影响到了云云正常的生长发育。平常,即使是跑跑跳跳这种简单的运动,云云也无法顺利完成,上体育课就更谈不上了。
心脏病,已经成了云云和她父母的心理负担。
于是,云云的父母开始带着她到处求医。然而,多家医院专家诊断后,给出的结论却惊人的相似:云云的心脏病已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无法为小姑娘手术,并预测她的生命最长只有5年。
心脏病“手中”夺回年轻生命
云云的父母后悔莫及,只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带云云来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找到了心胸外科主任张泽伟。
张泽伟惊讶地发现,云云患有心脏病中少见的主肺动脉窗,这种毛病在先天性心脏病人中只占0.2%。而且,检查结果显示,云云的心脏病在主肺动脉窗中也是最为严重的。
张泽伟介绍说,由于缺少了在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墙壁”,云云的血液循环异于常人,正是由于这种不正常的血液走向,让云云的主、肺动脉连在一起,并且形成了一个比鸡蛋还要大的腔,这个装满血液的“鸡蛋”就像一个不定时的炸弹,把危险源源不断的储积在体内,形成了让心脏外科专家最头痛的肺动脉高压。
为挽救云云的生命,张泽伟分析病情后,还确定了手术日期。6月15日,云云被推进了手术室。
“建立体外循环是手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一关要避免‘炸弹’引爆,必须掌握主动脉、肺动脉阻断的最佳时机,以免血液倒留回肺里,形成‘灌注肺’”张泽伟告诉记者,这一危险的“关卡”顺利度过后,医院又为云云实行了人工心脏补片,精准地为云云心脏内建“墙”,拆除了“鸡蛋”“炸弹”。3个小时后,云云获得了新生,从此后她将和健康人一样幸福的生活。
“夺命”心脏病家长须重视
张泽伟告诉记者,每年有超过1000名儿童到浙医儿院接受心脏病手术,其中先天性心外手术就达到700多例,还有400多患者选择进行心内科介入手术。
资料显示,心脏病的发病率约有6-8%,而更大的危险来自于有病却得不到及时治疗。张泽伟担心,有些基层的医院医疗条件有限,许多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使得很多患者家属认定先心患儿要学龄才能做。
而事实上,手术越晚孩子的心肺损伤越大,不及时做手术不仅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而且先天性心脏病使患儿易得肺炎,反复发作肺炎又会加重心脏病,造成恶性循环,拖延手术轻者会导致发育迟缓,严重的会导致肺高压、脑脓疡、心内膜炎、肺炎心衰,很多患儿甚至等不到手术就因为并发症死亡了。
哪些症状提示可能有先天性心脏病?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准确地把握这些征兆呢?张泽伟说,各种类型先心病表现的症状轻重程度大不相同,但是一般有如下症状时,家长就要引起重视:
新生儿烦躁不安、哭声高而尖利、吃奶时吸吮无力、呼吸急促、或者活动以后容易气喘,并且口唇青紫。发生感冒,有轻微发热,咳嗽症状不很明显的情况下,早期就表现气急明显。婴幼儿期,被抱着时孩子双腿不喜欢伸直,而习惯曲在大人的腹部,坐着时喜将脚抬到凳面上,站着时下肢喜欢保持弯曲的姿势。
幼儿经常诉说胸闷、心前疼痛、心慌,特别在活动以后,这些症状更明显。手指甲、口唇及面颊部都呈现暗紫色,甚至出现下肢浮肿。走路时,走一段时间就蹲下来两膝紧贴胸部休息片刻。
“一般情况下,患有严重先心病的小儿在1岁以内就可表现出症状,有些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到了3岁还未表现明显症状。”张泽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