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11月17日讯(记者 包勇) 低碳城市、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生活……在今天下午杭州召开的低碳城市建设工作专题会议上,一些新名词冒了出来,但就是这十三个新名字折射出了杭州要在全国率先打造低碳城市的决心。全球变暖比金融危机威胁更大 杭州欲推低碳新政
低碳城市:
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和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低碳经济:
是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并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低碳经济主要关注在经济发展中排放最少量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经济产出。
低碳社会:
是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和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的前提下,致力于在生产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领域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社会。低碳社会强调日常生活和消费的低碳化,强调通过理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发展。
低碳生活:
是指通过转变消费理念和行为方式,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低碳交通:
是指在交通系统中实现低碳化目标,包括交通组织的高效化、出行方式的公交化、交通能源的低碳化等方面。六是推广低碳建筑。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低碳建筑:
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从内涵上讲,“低碳建筑”与目前推行的“绿色建筑”是基本一致的,但“低碳建筑”更加突出建筑应该具有的特性,有利于公众对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城市”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低碳循环:
是指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低碳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资源再生和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
碳交易:
是指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6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
碳金融:
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碳基金:
是碳汇基金的简称,国际上通常指“清洁发展机制”下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专门资金。碳基金是国际碳市场投融资的重要工具,比如世界银行碳基金、欧洲企业碳基金等。
碳关税:
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一项征收进口产品“边界调节税”法案,实质就是从2020年起开始实施“碳关税”。
碳中和(碳补偿):
指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
碳汇:
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