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1月17日讯(记者 包勇) 他是一个挖掘声音的人。他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为耳聋儿童施行电子耳蜗植入、陶瓷人工听骨植入等高难度手术,使数以千计的耳聋儿童回到了有声世界。
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一生恪守“呵护生命,病人至上”的信条,并一直坚持在临床和科研第一线,由于过度劳累,积劳成疾,患了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
7月8日,他就这样匆匆地走了,人生的时钟定格在了63岁,但他耕耘过的这一片土地——杜桥,人们依然念着他的名字,一位让病人值得生命相托的台州临海市二医院好医生——侯秋来。
侯秋来
富贵不能移 这里的群众需要我
11年前,时任山西平定县康复中心主任的侯秋来,已是行医达30多年的耳鼻咽喉专家,在全国医学界享有盛誉。
一次偶然的机会,侯秋来与临海市二医院医务科长邵虎结识。当侯秋来表达了来杜桥考察就职的意向后,让邵虎和二院的领导都很吃惊。
“那时候的二院,设施简陋不说,连耳鼻咽喉科的床位也没有。”时任二院院长的郑来法说,所有人都对引进这样一位专家来二院没有信心。
不想,侯秋来还是来了,并与临海结缘,一呆就是11年。为何选择条件如此简陋的临海二院?侯秋来说:“这里的医疗条件不发达,这里的群众才需要咱。”
“台州、宁波等地的大医院,想挖走侯秋来,开出的条件都很好,给房子、车子、单独的实验室等,而在我们这,最初只有4万多一年,但他还是选择了留下。”郑来法说,侯秋来把临海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到杜桥工作10年多了,侯秋来除了理发到街上去外,平时几乎不上街,杜桥最大的商场在哪个位置也说不上来。
11年3000多例手术没一起医疗事故
早上6点30分,当人们还在睡梦中,侯秋来已经站到手术台前,提早上班,就是为多看一个门诊病人。
“侯秋来医术高明,做手术,做一个成功一个。不到一个月,名气就传开了,不光台州,温州、金华、宁波等地病人也慕名赶来。”郑来法说。
杜桥镇的余春熙,是侯秋来到杜桥后的第一例手术患者。他患中耳炎10多年,辗转多家大医院,一直没治好,两只耳朵经常流脓,几近失聪。侯秋来检查后,马上给他做手术,手术很成功,余春熙又听得见了。
“二院来了个侯医生,技术很好!”一传十,十传百,不到一个月,侯秋来的名气就传开了。之后,当地人得了耳鼻咽喉方面的毛病,都会说:“这个不用到杭州,在杜桥就行。”
一批患者治好出院,又一批患者慕名而来………起初挂号没有限制,每天慕名而来的病人总是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侯秋来早出晚归,饿着肚子看病是常事。
“侯秋来做手术,头天晚上,都要把手术方案想了又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出现意外怎么办?他尽可能把手术的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到,在本子上写下来、画出来。”市二医院院长尹绍文说。
正因如此,在临海二院11年,侯秋来做了3000多例手术,一个星期,至少有5天要做手术,而且绝大多数是难度比较大的三类、四类手术,但没有发生一起医疗事故,连大的医疗纠纷也没有。
侯医生做手术从不收红包
朱晓光是临海市河头镇中心学校的数学老师,多年来患有鼻息肉,2005年,6月28日,朱晓光找到了侯秋来治疗,需要做手术,术前,虽然听说侯医生从来不收钱,但还是硬托护士长给侯秋来送了1500元。
朱晓光
“手术前给主刀医生送红包,这是潜规则,医生不收钱,患者不放心啊。”朱晓光说,出院后,发现住院费花了8000多元,少收了1000多。朱晓光恍然道:“原来侯医生把我送的红包直接缴到住院收费处,他收下钱,是为了让我安心。”
“我敢保证秋来没有收过红包。”郑来法说,实在推不掉,侯秋来先收下,转身就让护士将红包直接缴到住院收费处,作为患者的医药费。11年里,医院有记录拒退红包110次,9万多元。后来,病人都知道:找侯医生开刀,不用送红包。
侯秋来在手术中不收红包,在治疗过程中,更是不愿让病人多花一分钱,不会为了回扣而开药方。相反,每当碰到经济条件较差的病人,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忙解决困难。
有一次,一位奶奶带患分泌性中耳炎的孙子来看病,他检查诊断必须马上手术,叫奶奶去办住院手续。下午,看完最后一个病人,侯秋来准备下班,走到门口,发现那位奶奶在走廊上哭。
原来奶奶拿不出住院费。他一听急了,“冲”到郑来法办公室,要求给病人减免费用,并且发动医生、护士捐款。为给孩子省钱,他把孩子两只耳朵的手术一起做了,奶奶感动得直要下跪。
临终前还惦记在建中的康复大楼
侯秋来的家住在临海市蓝盾花园,虽然搬进新房已经5年多了,但侯秋来回来的次数并不多。周末坐一个小时的车回家,换身衣服又赶回杜桥去了,他心里放心不下病人。”女儿侯晓娟说。
“这是我在1999年,用第一个年终奖买来的摇椅,爸爸一次都没有用过。”侯晓娟指着书房内的一张摇椅说,“虽然爸爸工作很忙,但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烧家乡菜给我们吃,兴致上来,还要弹会古筝。”
侯秋来的爱人王爱云说,“他总是想别人的太多,想自己的太少。”由于长期坚持在科研和临床一线,侯秋来的心脏也出现问题,劳累时便会感到胸闷气短,好多次在手术台上发生心绞痛。
2006年,侯秋来在北京做了一次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专家告诫他不能再上手术台,否则会有生命危险。但一想到那些躺在病床上等候他手术的患者,侯秋来自动提前出院,不顾院长的劝说坚持回来上班。
2009年4月20日,侯秋来突然胸痛发作。然而,就在前一天,他还放弃星期天休息,为一个病人的手术做着精心准备;就在发病的前一分钟,他还在办公室研究科研课题的方案。
4月21日下午,上海中山医院。进手术室前,侯秋来躺在病床上环视四周,看着同事和家人,他用尽力气才吐出五个字:谢谢你们了。
这是大家听他讲的最后一句话。临终时,他在纸条上用不灵活的手,用那拿了一辈子手术刀的手,用那给无数的患者带来希望的手,歪歪斜斜地写下“康复保健”几个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惦念着医院正在建设中的康复住院大楼。
7月12日,追悼会上,曾经被侯秋来治疗过的病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要再看侯医生一眼。悼念的诗句、挽联、祭文飘飞如雪,满怀悲伤的人们默默地为他们心中的好医生送行……
“地恸良医连夜去,天怜高洁侯秋来。”侯秋来曾说过:人的一生很短暂,在我的工作中,如果能够做出些值得人们回忆的事情,那么,当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会觉得对得起我所从事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