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农村指导员一年换一茬,但老李是个例外。
李荣江,台州市国土资源局派驻玉环县干江镇垟岭村的农村工作指导员。在同一个村一干就是6年,在全省,李荣江还是第一人。
是什么原因,让老李一干就是6年?是什么让老李甘愿放弃城里的舒适生活,来到山村吃苦受累?……记者近日再次来到玉环采访老李。
一干就是6年,
老李到底图个啥
这么大年纪,当农村工作指导员又镀不了金,6年都舍不得挪窝,在垟岭村肯定每年有分红——当老李听到这样的小道消息,笑而不答。
可这话传到村委会主任汪德寿耳朵里,这位朴实的农家汉子火大了:“老李连垟岭村的一根草都没有拿过,我敢以自己20年的党龄作担保。”
只要跟老李到村头街尾转转,就能体会到老李对垟岭村的感情。
记者特意跟着老李,坐了半个小时拖拉机跑到移民前的垟岭村,村里还有最后几十间老屋等候搬迁。92岁的蒋桂祥坐在一块石头上抽烟,远远看见老李,亲热地迎上来,拉着老李的手嘘寒问暖。老人的两个儿子都已搬到山下,他却难离故土,老李就隔三岔五上来看看。“每次来了台风,老李担心大家的安全,就在我家打地铺。”老人感慨地说。
正在洗衣的农妇王美萍看见老李走过,邀请他一定要进屋喝口水。“这个新媳妇的到来,消灭了垟岭村最后一个老光棍。”同行的村支书张财初笑着说。去年底,39岁的汪庆财双喜临门,乔迁到山下200平方米的3层小洋楼,把隔壁村的王美萍娶回了家。
村民说,这还要感谢老李帮助村民搬迁下山,住进小洋楼。村里30多名大龄男青年,变成了现在的“香饽饽”。
不在城里享福,
为啥到村里受苦
“我啥都不图,镇村干部的信任、村民致富的喜悦,就是我这6年最大的收获。”李荣江说。
移民下山是好事,但并非人人都支持,有人迷信山上的祖屋不能动。反对拆迁的村民曾指着老李的鼻子嘲笑道:“你不在城里享福,为啥到村里受苦?”
“只要乡亲都过好了,我受点苦没什么。”经过一个多月的走村串户,老李摸清了村里的穷根子:交通不便,与外界几乎隔绝。随后,他在村两委会议上提出搬迁下山的方案。
许多村民不肯签协议。老李和村干部在一户村民家门口一直守到半夜。对方回到家,门都不让进。老李也不恼,耐心地跟他谈到凌晨2时:“我带不走这里一块砖、一片瓦,只希望乡亲们能早点下山住新房,过上好日子。如果你不签,就拖了全村人的后腿。”终于,老李的诚心打动了对方。
2007年5月,移民新村建设正式动工,一些村民建房想单干。可老李想得更远,新农村建设必须统一配套,引导村民搞联建。村民欣喜地发现,新房子造价低、质量好,还成了玉环新农村的村居样板房。
村民们都感动地说,老李在村里一直没有挪窝,反而给垟岭村百余户村民挪了个好窝,挪进了一幢幢乡村别墅里。
都说他是孝子,
怎么偏偏不顾家
生活中的老李是个怎样的人?与老李相识多年的镇党委书记盛性毅说,他是孝子。每到双休日,只要村里没有重要工作,他都会乘公交车赶回老家,看望老父亲和老岳母。
父亲的离世,让老李至今无法释怀。那一天,他正在拆迁现场,接到家里的电话,对村干部匆匆交待了几句就急忙往家赶。等他赶回家,父亲已经去世。长跪在父亲遗体前,他泣不成声。两天后,他又返回村里工作。
厚厚的笔记本,记录着老李的心里话:“只要村里有大变化,天堂里的父亲,一定会理解儿子的不孝。”
走进老李住的出租房,到处是装方便面的纸箱,这是老李的“美食”。一台小电风扇便是最贵重的家电。“做农村干部要堂堂正正,处处公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老李在民情日记里这样写,也这样做。
“我有时很羡慕别人的父亲为子女做的一切,帮忙带孩子,帮忙装修新房,但我没这个福气。”老李的小女儿李慧馨说。她母亲下岗20多年,全靠父亲一个人撑着这个家。在局里,他整天忙忙碌碌,当了农村指导员,父女碰面的次数就更少了。
如今,台州市在各级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向李荣江同志学习的活动。玉环县委书记柯昕野说,一驻村就是6年的李荣江,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