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02日讯
2010年3月,87岁的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率领中国工程院“浙江沿海”项目调研组来到浙江。考察团成员都是国家海洋和能源方面的领军人物,有很多是两院院士,他们的年纪普遍较大,浙江人尊称为“银发考察团”。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也是其中一员。
沈国舫院士这阵子很忙,作为全国“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重大咨询研究项目课题组副组长,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域规划审批前夕,他忙着最后的审稿定夺。
上周日下午3点半,当记者说明采访来意后,电话那头的声音传来亲切和欣慰:“这对浙江来是件大好事,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空间很大。”沈院士开门见山。
生在上海,长在嘉善,沈国舫对浙江有很深的感情,对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更倾注了很多心血。去年,他先后来浙江两次做密集的调研考察,以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为首的考察团中,他就是其中一位。
“可以很自豪地说,浙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小省,而是海洋大省、资源大省。”沈院士亮出了浙江海洋经济家底和优势:浙江直接太平洋,原始海岸线多,港口条件优越,地质稳定地震少,26万平方公里海域,相当于陆地面积的2.6倍,加上民营经济发达,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同时,赶上国家科学发展海洋经济的机遇期,浙江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建设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恰逢其时。
开发蓝色国土,对浙江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面朝大海,如何让大海为浙江带来期盼中的“蓝色引擎”效应?在详尽察看浙江沿海各地市、各岸线资源后,沈院士和调研组的成员作出了细致的咨询研究报告。“浙江的省情决定了浙江需要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开发蓝色国土,重点可以从三个方向突破。”
沈院士认为,一是发展海岛经济,浙江有2800多个海岛,数量居全国首位,居长江南岸,毗邻上海,浙江发展海岛经济大有可为。尤其是舟山,作为我国惟一的群岛型设区市,舟山区位、资源、产业等综合优势明显,因此加快舟山群岛开发开放,着力发展港口、物流、仓储、旅游等综合体。二是发展以核电为主,建设一批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提水蓄能电站等清洁能源基地,积极打造清洁能源示范省。三是提升新兴产业,打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尤其加快沿海物流、旅游等海洋服务业和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业。这些都是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必须浓墨重彩的篇章。
在这个国家大战略前,沈院士还为浙江的民营经济鼓劲:“浙江民间资本充裕,政府政策应作些积极引导,让民资在一些配套领域和新兴产业方面大有可为。”
院士名片:沈国舫
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森林培育学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重大咨询研究项目课题组副组长。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仅已探明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约占世界总量的45%,90%以上的国际贸易货运量靠海洋运输来完成,世界海洋经济产值平均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球海洋经济产值将达3万亿美元。
开发海洋,舟山可作“桥头堡”
金翔龙院士:海洋开发程度须量力而行
“终于盼来了这一天,这对浙江来说是极大的机遇。”我国海底科学奠基人之一,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金翔龙院士有很深的海洋情结,对浙江更是倾注了很多心血。这一天,他等了好久。
在传统意义上,浙江是典型的资源小省,山多地少,持续发展因此受限。但是,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波涛汹涌的浪潮下,酝酿着让经济腾飞的活跃因子。
“浙江的海洋资源非常丰富。”从40多年前第一次踏上浙江沿海,金翔龙就被那辽阔绵长的海岸线深深吸引,“发展海洋经济不是简单的捕鱼抓虾,浙江的沿海深水岸线全国排第一,深水良港正是发展大型港口、临港工业、物流大平台的基础。除了推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以外,由此衍生的海洋经济第三产业也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作为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金翔龙对浙江海洋家底摸得很清楚,往返各个沿海岛屿多次,大大小小的岛屿与岸线都有他的身影。他说:“浙江直接面对东海,再往前就是太平洋,从全球模式看,是面向太平洋发展的基地。浙江通过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不仅可以促进全省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通过波浪式递进继续影响内地、影响全国,最终融入世界的总体经济。这是更深远的意义。”
对于即将获批成立的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金翔龙感叹:“我是搞海洋研究的,最先认识浙江就是从认识舟山开始。”舟山地理位置特殊,作为浙江海岛数量最多的城市,过去埋怨土地资源少,而通过发展海洋经济,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现在要树立两个观念,其一是要把舟山看成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基地的桥头堡。其二是除了渔业资源,舟山的空间资源也非常丰富。”金翔龙建议,在“十二五”规划中,舟山可以利用空间资源做好港口、临港工业、造船业、仓储、现代捕捞养殖大农业等文章,实现跨越式发展。
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十分突出,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浙江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是切实可行振奋人心的目标。但需要关注的是,发展是无限的,资源是有限的,浙江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也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地区的海洋开发程度,必须根据海域环境容量和承载力量力而行,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金翔龙院士认为,浙江海洋资源相当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并不十分富足。因此,在政策导向上一定要避免偏重“资源导向型”海洋经济发展格局,防止把海洋经济发展简单化为“大开发”、“拼资源”,避免急功近利式的开发倾向,在具体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研究和尊重其自身的客观规律,统筹规划、综合管理、合理开发,循序渐进。
院士名片:金翔龙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底科学的奠基人之一,长期致力于中国边缘海的海底勘查与研究,并率先开展中国渤海、黄海、东海的地球物理探测,对中国海的构造格局、地壳性质与演化,以及边缘海的演化模式等提出过重要论述,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