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和公费旅游,历年虚耗国帑支度惊人,被百姓深恶痛绝。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涉及“三公消费”。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次向“三公消费”亮剑:今年,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三公消费”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治理“三公消费”的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但要落到实处还亟待跨越“四重门”。
第一重门,首当其冲是要公开公务费用,让百姓心中有数。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首先应该算清楚每年“三公消费”的数字,然后才可能厘定其中合理、不合理的成分,哪些该取消,哪些该压缩。同时,经过批准的财政预算,凡是不涉密的都应当公开,接受社会和媒体的监督。由此,“三公消费”就会失去滋生的温床,也就可以通过审计、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等途径多管齐下,揪住畸形“三公消费”的尾巴,依规严查严处。
第二重门,遏制“三公消费”,重在健全制度、严格过程管理。也就是要在平时的“三公消费”中进行管控,设法杜绝“打擦边球”现象。如为了更好地识别公车,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提议在公车上装载GPS卫星定位系统、张贴标识来进行监控。在公车日常管理中,要加强调度管理,推行定点加油、保险、维修等举措,避免“公地悲剧”。
第三重门,遏制“三公消费”,还要厉行改革,强力推行新制。温总理在今年两会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强调:“当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要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近年来,我国探索职务消费货币化等路径,尤其在公车改革试点方面成效明显。我们应进一步借鉴国外和民营企业公务消费管理经验,下决心推动“三公消费”改革。
第四重门,遏制“三公消费”,还应加强宣传教育,清理思想上的病毒,强化节俭的意识。清代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说得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清除畸形“三公消费”,就必须祛除官场上不健康的生态,要把公家的东西当作自家东西一样爱惜和节约。在此基础上,要把治理“三公消费”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意识到它给国家和集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给党和政府的廉洁形象造成极坏影响,让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拔除“三公消费”的萌芽。
有了触碰既得利益的改革决心与魄力,将治理“三公消费”落到实处,阳光、廉洁、负责任的政府形象才会展现在民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