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是指以维系社会秩序为目标,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运用多种资源与手段,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和过程。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管理活动,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在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探索,将社会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正因为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管理的新格局,实现了社会大局的稳定。中国的社会管理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
社会管理主体的广泛性。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始终是社会管理的领导者,这是中国社会管理的最大优势。各级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关,加强社会管理是其主要职责。中国社会管理的一大特色就是政府主导,政府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于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当家做主的地位决定了其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更多的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自律、自治和互律作用,真正形成社会管理的合力。
社会管理内容的广泛性。中国的社会管理以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旨在通过健全和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发展各项事业,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与此同时,根据改革开放关键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认同,维护社会稳定,是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社会管理任务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领域和管理事项以及管理内容的丰富性。
社会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广泛性。适应社会管理内容和管理事物的现实要求,社会管理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其方法与手段绝对不是单一的,在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的同时,更多地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发挥各种主体的特点和优势,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社会管理过程中,在特定的情况下绝对不可缺少强制手段,但更多的管理手段则侧重于协调和参与。寓服务于管理之中,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同时在社会管理的环节和重点上,治本与治标、事后救济与源头防范合理布局。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