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狱后的救赎——本省籍就业率达到了80%
肖申克依靠自我的才智和坚毅完成了自我救赎。
对于更多的肖申克们来说,他们在监狱的改造,只是完成了自我救赎的一部分,重新回归社会做有用的人,不再犯罪,才是真正达到了自我救赎的目的。
永康的陈梦(化名),刚刚出狱,已经是一家企业的中层。
他接受浙江在线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半年前,他在出监分监狱接受最后一个月的改造,当时确实挺迷茫的,以前,自己是大学生,做生意也挺有头脑,一次经济犯罪让自己陷入囹圄。
“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我出去,怕他们脸也挂不住。”出去后,自己还能在生意场上风光无限吗?
陈梦的担忧是多余的。出监分监狱的警官给他开导,并联系当地司法局进行回归帮教,出狱后,陈梦的家人没有抛弃他,社会也没有抛弃他。
简单地调整后他应聘了一家企业。半年不到,他已经凭借自己的为人和过硬的功底成为了中层。
“黄粱一梦啊!”陈梦唏嘘,现在格外珍惜自由,家庭和自己。
出监分监狱的1个月社会适应训练确实帮助了一大批重新回归社会的临释服刑人员。
模拟派出所办理户籍
3月30日,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在出监分监狱实地察看了出监教育模拟社会实训基地、出监教育社区式管理监区、回归中心等出监教育场所,观看了服刑人员艺术团和“安塞腰鼓”监区文化表演,详细了解了出监教育的硬件设施和具体方法。
吴爱英对我省监狱系统深入贯彻“首要标准”,全面履行监狱职能,大力推进监狱管理创新,积极建设出监分监狱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邵晓顺副教授说,乔司出监分监狱的形式,整套理念和硬件配套都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这是目前为止国内比较好的模式。我们国家不像国外,开放性监狱很少。”
邵晓顺研究的“中途之家”,是国外监狱管理的一种模式,白天可以出监狱工作,下班回来服刑,这样不与社会脱节,适应社会能力要强许多。
谢谷民说,对于服刑人员,心理干预,能力培养,不与社会脱轨,学会一技之长谋生,是监狱改造的重点环节。另一环节,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可喜的是,现在,社会对回归的服刑人员报以了最宽容的心态。
萧山顺发箱包厂老板原来在乔司服刑,出狱后,他跟朋友合伙开了箱包厂,重新开始了生活,现在生意越做越大,他还特意跑回监狱,招了不少曾经的服刑人员。
在分监狱,专门建立就业指导站,实现临释服刑人员提前就业。监狱与杭州市余杭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联合建立了服刑人员就业指导站,余杭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利用互联网每周向出监分监狱即将刑释服刑人员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每月组织一批相关人员到出监分监狱进行就业指导,每季到分监狱召开一次就业招聘会,为刑释人员的顺利就业搭建平台。
许多服刑人员还未出监,就与社会企业签订了就业意向书,实现了提前就业。
而各地的司法系统,也以亲情式管理接出狱人员回归社会,帮助其适应社会,解除民间的歧视。
当然,这一切,有赖于监狱管理的不断创新尝试。谢谷民说,在湖南等地,监狱都在服刑人员临出狱前开设职业规划,而在乔司监狱,职业规划贯穿了服刑整个过程,在出监分监狱,真正完成了洗礼,从监狱人过滤,变为了社会人。
出监分监狱于2010年12月8日试运行。迄今,出监分监狱先后收押了1259名即将刑释的服刑人员,出监教育、办理刑满释放以及与社区矫正机构的对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目前,出监分监狱收押容量为600人,可满足全年5000人的出监教育需要。
有超过80%的浙江省籍服刑人员顺利找到工作或得到妥善安置,有的成为企业的骨干,月收入超过6000元。这些人回归社会后从社会的破坏因素变成社会的建设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有效降低了重新违法犯罪率。
浙江,迈出了临释放服刑人员监狱管理专业化的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