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交代有关结对帮扶事宜。金俊摄
浙江在线4月18日讯 “欢迎陈右林新同学”。昨天,市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二班的教室里,老师忙着排座位,提前布置主题班会场景,同学们在黑板上写下欢迎词。今天上午,那个开走中巴车的“调皮”男生小林将正式入学,开始崭新的生活。
老师要给小林开“小灶”
14岁的小林只在老家上过半年学,不会手语也不识字。为让他能够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校方准备把他安排到一年级二班,让他从零开始学习。
该班的班主任是二十出头的滕银微,去年刚从台州学院特教专业毕业。滕老师和蔼可亲,很受学生欢迎。滕老师说,班里现有10名学生,最小的7岁,最大的12岁。小林过来之后,一下子成了班里年纪最大的学生。“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基本上不会手语,所以在手语学习方面应该不成问题。”
“我听说小林很聪明,但也很调皮。”滕老师最担心,“他在外面玩惯了,怕他坐不住。”
滕老师说,一年级的课程只剩最后几个月,因此在文化课方面她肯定要给小林开“小灶”,尽量让他跟上其他同学。
“手拉手”结对帮扶
昨天下午,校启音部主任黄锦秀把八年级女生何芷嘉和八年级男生谷民东叫到办公室。小林入学后,这两个孩子将对小林进行帮扶。
黄锦秀正要向他们介绍小林的情况,何芷嘉用手语告诉老师,她看过报纸,知道小林是开走中巴车的那个小男生。她用手语比划着说,“年纪这么小就会开车,真奇怪!”
何芷嘉说,小林以前经常在外面打游戏、上网,这些都不是学生要做的事情。她会好好帮他,让他变成一个好学生。
黄锦秀说,学校的“手拉手”帮扶活动已经开展了好几年,这种通过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方式,可以让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得到很大帮助,使他们能很好地融入集体。因此,小林入学之后,学校也会把他安排到高年级宿舍。
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残疾儿童往往心理上会存在一定的障碍,比如自卑,表现为不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孤僻,不愿与人交流。”黄锦秀说,小林之前经常离家出走,而家人通常以打骂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这样容易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不过,学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室,也配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学校会根据小林的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
黄锦秀坦言,相对于其他学生,小林在刚开始可能会比较难管理,但学校会尽可能对其进行帮助,让他安心学习和生活。
外来务工子弟入学有何条件?
前几天,小林将在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消息刊发后,许多外来务工人员致电学校,询问自己孩子能否入学。
对此,黄锦秀解释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要符合《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管理试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凡在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应当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且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在我市已取得居(暂)住证并居住1年(含)以上,同时取得工商执照或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可的劳动合同,有相对固定居所的,可在我市申请接受义务教育。”
据她了解,小林是符合相关条件的。因此,其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如要申请入学,要达到相关条件并准备相关材料。来源:温州网–温州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