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节庆之风”,名目繁多的节庆数不胜数:不仅有蔬菜节、龙舟节、啤酒节、西瓜节、梨花节,还有龙虾节、螃蟹节、豆腐节。有些地方连在河流湖泊内投放鱼苗也要办一个“放生节”。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举办桃花节的城市就达50余个,举办螃蟹节的城市也达10余个。很多地方一年四季都在“过节”,而且这些节庆动不动就被冠名为“国际”、“世界”、“全国”,主办方想尽一切办法为节日找借口抬身价。
“节庆搭台,经贸唱戏”曾经成为很多地方的一大特色,独具地方风味的文化活动成为地方对外宣传、招商引资的平台,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如今有些地方举办的文化节,成了“节庆搭台,明星唱戏”甚至是“领导唱戏”。为了扩大影响,各地争相攀比,不惜重金邀请明星、大腕前来助阵,轰轰烈烈的开幕式,地方领导、影视明星齐登场,最后达成的经贸项目却寥寥无几。
有些地方为了举办节庆活动,实行强制摊派,给下属单位、企业“送门票”、“送摊位”,加大了基层企事业单位的负担。即便如此,许多“节”还是在赔本赚吆喝。
不可否认,特色鲜明、规模适当的“节庆”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地方的影响力,可吸引社会各界人士观光旅游、经商投资。然而,刻意造“节”、过度包装“节庆”,就会使节庆日益庸俗化,且造成极大浪费。
“节庆热”说到底还是地方政府的“面子工程”、“政绩项目”。它折射出部分领导急功近利的心态,以为办几个节就能为地方发展带来机遇,就能为自己的政绩增添亮点。殊不知,这种畸形的政绩观,不仅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还会带来诸多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