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吸才能力,尤其是吸收海外尖端人才的能力,温州这座浙南中等城市显然和上海、杭州等城市不在一个“重量级”。原因显而易见。从产业布局上说,是缺乏高端制造业与新兴战略产业,令一些前沿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就城市环境而言,高昂的居住成本和房价,令不少精英轻松不起来。
这是多年来温州面临的人才困局,也是本土相当一部分求贤若渴的民营企业家的苦恼。自去年以来,温州市已数次搭建平台,为本地民企组团“出海捞才”。其成果,用该市人才办负责人的话说,就是:“跟自己纵向比,有成绩;跟大城市横向比,差距依然挺大”。
现有的传统制造业和海外高端人才难以“对上眼”,城市本身对一些高级准海归们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是制约温州引进高端人才的两大瓶颈。这样的瓶颈,不止发生在温州,国内不少二三线城市同样面临如此困局。
然而,记者却发现,面对瓶颈,温州一些民营企业已在自发地摸索解决之道。
首先,针对产业和人才“不对口”,不少温州民企老板表示,可以根据人才来定项目。该市人才办负责人介绍,几次出海揽才的过程中,不少还身处传统行业的民企老板就希望通过找到人才来确定未来项目。据称,一个经典的案例是,乐清五龙控股有限公司在从事了数十年的纺织及纺织制造业后,近来突然多了一项和传统业务全然不相干的“汽车尾气处理”业务,并为此专门组建了公司。转战新兴产业的决心和信心,便是来自于该公司从美国引进的一位相关行业高端技术人才。
这似乎给某些急切寻求企业转型升级的民企老板们提供了一个新思维——原来,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不一定要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换代,完全可以根据引进人才所在的领域确定方向。这样一来,反而可能因为搭上了科技的顺风车,占领到一块产业高地。
其次,在留得住人才的城市设立研发中心。引不来人才,那就跟着人才走!仅乐清一地,就至少有数十家民营企业在上海、北京等地设立了研发机构,知名的如正泰、德力西、人民联合等公司早在几年前就作此安排。且近些年,走此路径的民营企业越来越多,用他们的流行语说,可以“不求所在”,但求为我所用。
我们曾经热衷谈论的“温州模式”或者“温州经验”,就其本质上说,是指在客观不利的背景下,充分运用企业和个体自身的创造力和灵活性,突围困局、打开局面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而在激烈的人才之争中,同样延续了这种“温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