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家统计局、国家安监总局、国家民委、国家工商总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广电总局、南水北调办、宋庆龄基金会等10个部门公开“三公经费”。包括此前公布的在内,98个中央部门中,已有45个部门公布了“三公经费”。(据7月20日《新京报》报道)
公开“三公经费”是按照国务院要求和经过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愿望。同样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公开“三公经费”,实则就是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和有利于预防和遏止腐败的滋生与蔓延的重要举措。
公开“三公经费”的看点,首先看其认识的态度与能力。尽管,晒“三公经费”清单到昨天(19日)为止已经超过了国务院规定的期限,只有近一半部门公布了“三公经费”清单,离中央的要求还有距离,但是也说明已经公布部门的态度;尽管从公布的数字看,有的部门“羞羞答答”,或者半遮半掩,或者半夜里在网上公布,或者含糊不清,但还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晚公开不如早公开。其次,就是为公开“三公经费”提供了新鲜经验,同时也为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公开“三公经费”制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开“三公经费”的难点,就是认识不到位和经验不足。中央已经明确了公开的时限,可就是有部门迟迟不公开,以至于才有45个部门公开“三公经费”。即使说要公开还没有准确的时间。再则就是公开了,很难让公众判断出这些消费是否合规合理,殊不知,还有什么隐情难以启齿?
对于审计署公开的“三公经费”,公众为什么给予积极评价,其根本原因在于就是公布的数据清楚明了,让公众一看就明白。
因而,要让“三公经费”更有看点,就必须解决好难点,让未公开的部门尽快跟上来,让已经公开的部门要从中注意总结经验,对于所公布的数据,公众难以判断和不太理解的尽快给予明确解释。
公开“三公经费”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有利于政务公开,打造诚信政府和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也更有利于预防和遏止腐败的滋生与蔓延,于国于民都大有益处。同样,公开“三公经费”与否,也是检验政府部门的“标本”。俗话说,火车跑得快,靠车头带。若中央部门不做出样子,那么省一级的,地市一级,乃至县乡一级的该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