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省的市、县、乡三级换届工作启动以来,各地都突出了对干部德的考核考察,特别是开展德的反向测评,直指考察对象在德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广大干部群众无不拍手称好。
众所周知,干部出问题,多数不是出在能力上,而是出在官德上。如何准确客观地考察干部的德,一直是个难题。在全省推广德的反向测评,将群众反映最集中、强烈的干部在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为测评指标,无疑有助于参评人员有话直说,敢于揭短,使干部“考德”工作不走过场,是干部考察工作的一大进步。
但关注干部德的不足时,也需注意,个别心图不轨者因对某位干部有成见,或因为利益冲突而作出的“恶意测评”。最近,我省某区委组织部就透露,在德的反向测评中发现有人因私怨,恶意给考察对象的10多项反向测评指标全部“打勾”。这正是干部担忧的:越是坚持原则,敢于得罪人,是不是最终换来不讲原则的“恶意票”,而失去提拔的机会?只能吃“哑巴亏”?
习近平和李源潮曾指出,干部考察,注意充分尊重民意又不简单以票取人,注重使用和保护那些敢于坚持原则、勇于负责、不怕得罪人的优秀干部。
笔者认为,当前,各地在普遍运用德的反向测评时,特别需要警惕那些混淆视听,扰乱视线的恶意测评票,切莫因为个别人的不良意图,而伤害那些真正坚持原则、敢于担当、不怕得罪人的好干部。
对于反向测评的每一票,有关部门都需认真分析,经过全面、深入的核实,作出客观、辩证的评价,对于那些被冤枉的干部不仅及时给予保护,更要提拔重用,以负责任的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判断给那些恶意测评者以反击。
只有这样,恶意测评者才不会得逞,德的反向测评才能真正发挥效力,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避免怕得罪人、不讲原则的“老好人”提拔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