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读最近的浙江日报,有一股新风扑面而来。尤其是一、二版开辟的“走基层,听民声”的一组组报道,都是反映基层和普通群众的事,篇幅都不长,但都很鲜活,因其短,写得又精,读来饶有趣味,这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实际行动,让人拍掌叫好!
当然,对于言之有物、动人心魄的大文章,我们是需要的,读者也是爱看的。问题是如今一些人提笔为文,不顾空洞,一味求长,所言甚少,故弄玄虚,在一知半解中照抄外来的概念和术语,把一些概念的东西组为文章,以显示自己的时髦和深刻。还有的文章,堆砌词藻,拿名人名言壮胆子,用古典成语作靠山。简洁是智慧的结晶,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列宁曾经谈过:要“用电报的方式”写报告和文章。在这个信息化、快节奏的年代,我们更应形成这样的共识: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梨一筐。想想古人乾隆帝写了上万首诗,至今人们却记不住他的哪一句。煌煌全唐诗,崔护的小诗仅有区区一首,每每诗文选本中选来删去也筛不掉,皆因“质量上乘”也!1953年和1965年,英国和美国的两篇千字论文就曾问鼎诺贝尔奖。这更说明:艺术拒绝平庸,世界看重质量。
说实话,在这个步履匆忙节奏快的岁月,人们更看重短而精,有激情,有新意的文章。大家喜欢报纸上的小特写、小消息、小通讯、小言论的道理也在这里。文风关联作风。我们要“常常锻炼,时时减肥”,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神,为读者奉献更多又好又精的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