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9月12日讯 (见习记者 戚珊珊 记者 李敏 通讯员 盛思) 下沙,银沙路与华景路交叉口,浙江一建三分公司的工地,开工半年,施工有序。这里,近300人规模施工队伍长期驻扎。
驻扎的地方,是工地马路对面的一层联排工棚。室内燥热,风扇难以解暑,远不及空调房的凉爽,但建筑工友们在此却显得怡然自得。
今日中秋节,下午放假半天。浙江一建三分公司还特意在项目部会议室安排了亲情电话两台,供工友们与家乡亲朋好友致电祝福。
“这是我们每年节日的传统活动,除了亲情电话,我们还组织了给职工发问候短信、开联欢会、聚餐等慰问活动。”浙江一建三分公司副经理、工程项目经理王洪军说。
王大富正在打电话
来自四川宣汉双河镇石垭村的王大富,性格爽朗,黝黑瘦高。谈笑间喜欢挥舞手臂,颇为开朗。20天前,他的手机掉了,连同通讯录都没了踪影,也就是说,他跟家里人20多天没联系过。今天,亲情电话摆在面前,他抓起电话先拨给宣汉的好朋友王永,然后准备再问家里电话,“中秋节,就想跟家人说上一句中秋快乐。”
“哪里有工地,哪里就有我们建筑工人。”出来务工多年,王大富在山东、广东、湖南、湖北、浙江都停留过。全运会的场馆有自己砌的一块砖,这也是他挂在嘴边引以为豪的事情。
一年到头,赶在春运王大富能回一次家,跟父母妻儿一起团聚,在他眼里,春节才是名副其实的“中秋节”。
郤秀平,嗓门大,笑起来也大声。在工地,她每天主要负责开工地施工电梯,不要以为这工种简单,还要培训后凭证上岗呢。
丈夫在杭州文一西路一工地干活,两人今天在下沙团聚,跟同样在下沙工地的堂哥等亲朋老乡一起过个节。
郤秀平给远在云南大理弥渡县的儿子打了个亲情电话。儿子5年级,电话里他向妈妈“汇报”,班里有个要好的同学打架了。郤秀平表情立即严肃起来,开始了长达几分钟的“教育时间”。她最担心孩子在学校学坏,电话里她提醒儿子千万别学这位同学去打架滋事。
父母不在身边,在郤秀平眼里,孩子的教育是最担心的事。她说,自己再干两年,等孩子上初中了,就留在家里不出来了。
和郤秀平同在一个工地的,还有她的堂哥堂嫂。5年前,夫妻俩听了郤秀平过年回家的讲述,便决心扔下锄头,一同到杭州打拼。
今天坐在亲情电话前,郤秀平的堂嫂满脸焦急,因为家里电话一直没人接。在外打工这5年,两个女儿一直都交给自己的父母照料。每年只能过年见上一回面,总让夫妻俩对女儿想念得紧。
17岁的大女儿因为今年没有考上当地高中,一个月前也来了杭州,准备在这里打工。这多少解了点儿夫妻俩的相思之苦。
堂嫂和郤秀平一样,每天都要操作工地电梯,丈夫做的是小工。天天风吹日晒,两个人都晒得很黑,不过语速很快,有豪气。
又拨了几回,电话终于通了。原来刚才是母亲带着13岁的小女儿上街买东西去了。夫妻俩缓了一口气,堂嫂迫不及待地问电话那头的女儿,上了初中会不会很难啊。叮嘱了一番后,还故意问了一句,“衣服会不会洗了?”
夫妻俩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道,因为自己总不在孩子身边,家里的老人都很宠孩子,所以孩子家务一点都不会做,好在现在还不用住校。
打完这个亲情电话,就算是和老家人过过中秋了。堂嫂的眼睛里泛着泪,她心里有愧疚。当年出来时,小女儿只有5岁,一打电话回去只听到她在哭,后来不得已才慢慢习惯了。
现在,跟活泼开朗的大女儿不同,小女儿一直很内向,有什么事也不会说。“慢慢大了,也贴不了心,很多事想问想说,却不知道怎么开口。”跟大多数工人一样,他们有自己的幸福,也有各自的烦恼。
一个中午,有十多位工友分别给家里打去电话,报去平安,带去祝福。他们跟家人说,在杭州好的,在浙江一建好的,在工地上也好的,放心好了。
下午离开时,工地上炊事班里的姑娘正在洗菜,一盆蘑菇一盆鸡肉,晚上,这道主菜,配点月饼,喝点啤酒,这就是他乡人在杭城工地的丰盛的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