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到线下去,到基层一线去!今日起,浙江在线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媒体记者将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学校、市场等,入基层,听民声,反映民情、联系群众、深入现场,推出“入基层 听民声”——短、实、新、多、快新闻专栏。力求展现短小精悍的文风、实实在在的作风、贴近生活带有体温的报道,多媒体多手段和及时快报的网络传播特色。

  同时,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推进《民生帮帮帮》、《警察出更——记者蹲点派出所》等发自一线的专栏报道。

·从卖电器转行卖汽车 山城陈老板的“4s店”梦
·本网记者采访村民叶海武
·算一算奉化市大堰镇西畈村有机稻米这笔账
·记者衢州下乡七日 调查山村经济生活样本
·六横镇五星村村民运动会:精彩纷呈 渔味十足
·江山农家乐:一张宣传单一块门牌号背后的故事
·一名基层教师心声:别把“民工”帽子扣在孩子身上
·走进缙云碧川村 这里的小学生们热衷“蹲菜地”
·一个“二百五”校长和他的600个农村娃(视频)
·农商合作打通销售渠道 订单农业助推浙江农业转型升级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走基层 正文
记者衢州下乡七日 调查山村经济生活样本

上图:砍下来的竹子都要称分量。

廖一鸣在自家土房前

   浙江在线09月23日讯 衢州市衢江区举村乡茶山村,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前面依着乌溪江,背靠衢南边境山区。从衢州火车站出发,一直是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经验十足的司机也要开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茶山村人出山基本靠公共交通,至少需要半天时间。

  靠山吃山,用来形容这里的山里人最恰当不过。近日,本报记者来到这个山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村民经济生活样本调查。

  样本一:

  村民:谢爱清年龄:47岁经济来源:毛竹和茶叶

  砍100斤竹子只能赚32元

  茶山村的耕地很少,多的是毛竹林,几乎每户人家都有10亩以上的林地。砍毛竹卖钱,成了村里人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对个别人家来说,甚至是唯一的经济来源。

  谢爱清是当地最能赚钱的人之一,一共承包了140亩毛竹林,绝大多数都在大山里,从家里出发,要爬40分钟的山。如果换成不经常爬山的城里人,没有两个小时根本到不了。

  为了照顾记者,谢爱清选择了一片并不是很远的小竹林。尽管如此,记者也爬了20来分钟才到达,而谢爱清一直走走停停,在前方等我们。这片竹林虽然不大,但并不都是谢爱清家的。记者看到,几乎每根竹子上都写着某个村民的名字和一个年份。“竹子一般要养两年以上,当年的竹子是不砍的,太嫩了,竹子上的年份就是竹子长出来的时间。”谢爱清解释说。

  谢爱清砍起竹子来,侧蹲一个马步,一手扶着竹子,一手持刀砍,在竹子根部四周砍上一圈,竹子倒地,然后砍去枝叶,全过程不足3分钟。“这根竹子才30多斤,所以快一些,而大的竹子有60多斤。”

  “我这个人很能出汗的,从拿砍刀上山到带竹子下山,一天下来要喝10来斤水,能砍1000来斤竹子吧。”记者算了一算,这一天砍下来竹子数量在20—30根之间。

  最难最累的是把竹子运下山。竹子太长了,在这蜿蜒的山路上背竹子,难度可想而知。

  谢爱清把五六根竹子的竹梢捆在一起,准备下山。“一般像我这样拖上个五六根下山,轻松得很。如果一两根背一次的话,那要重复跑多少山路啊。”

  “这一两年,竹子的价格在涨,所以毛竹的收入还好的,以前每100斤是16块的收购价,现在已经涨到了32块。”话虽这么说,但谢爱清并不觉得有什么可喜,他说现在猪肉都涨了,毛竹才涨这么点,就没啥可开心的了。

  一个壮劳力,每天上山砍1000斤毛竹就差不多了,拖到山下就能卖320元,但这活不是天天都吃得消干的。谢爱清家承包了150亩竹林,如果光靠自己去砍,那是不现实的,只好雇人去砍毛竹。雇工费很高,每天是150元/人。

  对于绝大多数的山里人来说,雇人砍竹是很不合算的,扣去雇工费,1000斤毛竹只能赚170元左右。谢爱清告诉记者,其实山外面的毛竹收购价很高,一般在36元至40元之间,远一些的毛竹加工厂收购价更高。这中间的差价,都让毛竹贩赚了。“以前山路还没修好,他们车子进来最多只能运个1吨的毛竹,现在至少可以运2吨以上。”村里的一位老人说。由于交通工具的限制,如果村民自己把竹子运出去的话,那成本更高。

  谢爱清说,后来村里就有人开始把大家的竹子收在一起,汇集到一定量,直接联系毛竹加工厂,让厂家直接来运,每100斤的收购价能涨2到4元。

  样本二:

  村民:廖一鸣年龄:55岁经济来源:柑橘、板栗和少许茶叶

  自己运去城里卖的话,光路费就吓死人

  年轻人都出山了,留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孩子。55岁的廖一鸣算不上老人,但作为父辈,在外地做生意的儿子几番喊他出山享福,他还是选择留守山里。他家,就安在一个叫埆坞的山坳坳里。

  “在外面做过很多种工作,给别人打工,自己做点小生意,都尝试过。”廖一鸣介绍,他年轻时在外面工作了几年,觉得不自由,后来干脆回到山上重新过起刨地种菜的生活,还可以照顾到老人。

  除了5间土房,20亩竹林、500来棵柑橘,400多棵板栗、4亩茶地,是他的全部家当。“下个月就是最忙的时候,因为柑橘和板栗都要熟了,每天都要上山去摘。”廖一鸣说,柑橘和板栗种得都很分散,不像其他地方都是整片种植的,山里人都是这里种一些,那里种一些。

  “把柑橘摘下来后,乡里总有人会来收购的,每年的行情都不一样,比城里的价格肯定要低一些,可如果自己运去城里卖的话,光路费就吓死人。几年前,柑橘很不好卖,才一两毛钱,山里大量橘子卖不出去,也没人来收。据说有个城里人好心帮忙买了几千斤,钱打过来了,可橘子都不要了,因为光进山和出山的油费,就超过了橘子的价格。”

  去年,柑橘的收购价在五六毛左右,算是行情不错的一年,廖一鸣卖柑橘赚了4000多元。相比之下,板栗的收入也差不多这个数字,但要辛苦得多。“先要拿个杆子从树上打下来,然后用力撬开(外壳),最后剥出板栗,这中间花的力气很大,你们城里人只吃过没摘过,肯定不知道里面的辛苦。”廖一鸣笑着对记者说。

  这400多棵板栗树,廖一鸣要忙上好几十天,而带给他的收入仅4000多元。(相关报道见A30版)

  记者手记

  好东西,

  为何富不了山里人?

  绿色产业期待进城好渠道

  前几年,茶山村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这一两年情况稍有好转,根本原因是路好了,毛竹卖出去了。可是,毛竹的砍伐处于产业链最前端,利润相当有限,远远不如下游的毛竹加工和竹制品销售。承包150亩地的谢爱清似乎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开始尝试自己卖竹子,把运输渠道的钱赚进自己口袋。虽然他们已经知道要少挖竹笋,用来养竹的道理,但竹林资源毕竟有限。

  相比之下,记者看好的是高山蔬菜、高山茶和土猪等绿色产业。在城里,好的土鸡可卖到五六百元一只,土鸡蛋不是按斤卖,而是按个卖,五六块钱一个也不足为奇。如果把茶山村那些土得掉渣的农副产品引进到大城市里,那该是多大的商机啊。

  采访期间,记者曾就这一话题采访当地政府部门。相关领导解释,由于茶山村位于乌溪江水源边,为了保护环境,不可以大量养牲畜,但他们已经关注到高山蔬菜的市场空间和经济效益。

  据记者了解,目前附近几个村的高山蔬菜都是个人收购的,收购价太低,导致不少村民不乐意种菜。那么,是否有可能出现一些大公司或由政府牵线,形成高山蔬菜的统一采购和销售,真正让种菜的村民获取最大的利益?

  有好茶,但缺好包装

  说到茶山村,不得不提高山茶,山里最有卖点的产品。山里人喜欢种茶,不知是不是茶山村老前辈们留下的习惯,但茶树多数种在海拔较高的山里,最大的缺点是非常分散,每家每户各种各的。

  茶山村村委书记卢显文告诉记者,已经有个别茶厂看中了山里的茶叶,每年都会上门来收。但事实上,据村民讲,最好的茶叶(鲜叶)每斤也才四五十元。这个价格让很多人都丧失了种茶的兴趣,几乎都是“种点茶自己家喝喝”的念头。

  记者曾在衢州市区遇到一位茶商,老板姓金,他卖的也是高山茶,茶产地是在很偏远的山区。“我自己做了一个品牌,卖到衢州市区,茶叶绝对是好的,懂茶的人一喝就知道,但品牌知名度太低了,销路还需要努力。”金老板一直向记者强调,高山茶品质真的不错,可因为巷子太深,酒香飘不出来,品牌的宣传意识是目前高山茶最需要做的。

  当地政府推广抱团模式

  记者在举村乡乡政府,看到一份关于当地山村发展的规划:除了进一步巩固提升毛竹、油茶、茶叶等传统产业外,还将因地制宜,发挥山区优势,鼓励对食用菌(黑木耳)、香榧、石蛙、高山蔬菜、高山茶叶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支持有条件的行政村因地制宜探索发展特色农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片,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从规划内容来看,当地政府也发现了一些提高山里人经济收入的渠道。

  -支付宝提醒您:支付宝发送的手机校验码仅限个人使用,勿告知任何人。

  

分享到 转播到浙江微博浙江微博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开心网 人人网 人人网 推荐到豆瓣 豆瓣 搜狐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潜行打拐”27个小时 记者联手警方救回四岁男孩
·记者全程体验杭城“无车日”——城市喘了一口气
·我当养老护理员 记者走社区体验养老护理员的工作
·网友博客曝出山里娃寒酸生活 记者前往实地调查
·记者田头探访 科技给农业注入怎样的新活力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