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大?弊大?
◇网络提供了新的渠道,提供了公民参与的接口,带动了社会进步
◇网络本身是一个中性的平台和工具
◇负面信息的背后往往是负面情绪,网络为负面情绪提供了宣泄的途径
记者:谈到网络舆论,可以听到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网络保障了公民的表达权,促进了信息的公开和自由流动。另外一种声音认为网上充斥着不实言论和极端情绪,容易误导公众,撕裂社会。对这两种声音该怎样看待呢?
喻国明:在我看来,目前中国的网络发展还处于“孩童期”,也就是说有一些任性、不讲规矩或者是随意、不负责任。但从发展角度来说,蕴含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和潜力。如何评价,要跟我们过去和现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状况联系起来比较。
总体上,我认为网络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网络提供了新的渠道,提供了公民参与的接口,带动了社会进步。应当把它看作社会生态中正常、合理的组成部分。
至于说其中掺杂一些虚假信息乃至造谣诽谤,如果对他人或者是国家利益造成了损害,就应当按照相关的法律进行惩处。
我们也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网络的“极端化”表达,这也引起很多人忧虑。但如果深入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是由于当事机构对网络意见不做负责任的回应,甚至采取蔑视、冷漠的态度,结果引发更大更猛烈的抵触声浪。反过来说,如果当事机构用平等、积极沟通的态度进行网络交流,网络环境当中的理性气氛会有很明显的提升。
陈昌凤:网络本身是一个中性的工具。客观上说,互联网确实提供了一个强大的传播信息、表达声音的平台。
至于网上出现的负面信息,首先要看这些负面信息的背后,是不是客观存在一种负面情绪,这种情绪是人们传播负面信息的内在情感动机。从传播规律上说,舆论具备一种类似于“排气阀”的功能。当社会某种情绪积蓄的时候,这种功能提供了宣泄的途径,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对情绪的消减。现在网络尤其是微博提供了这种宣泄途径,也会对消减社会负面情绪有正面影响。
网络民意=民意?
◇微博意见≠网络民意≠公共民意
◇网络是便捷直观表现民意的有效方式
◇网络民意是社会民意的组成部分
记者:中国的网民数已经突破了4.8亿,今天的网络舆论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全体网民,这种网络舆论又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社会民意?
叶青:我觉得这种代表性应该是一天比一天大,因为上网开博客、写微博的人越来越多。每一个人后面,可能是一个家庭或者一个群体,对他们所代表的民意不能忽略。到目前为止,微博是最便捷、障碍最少、最直观表现民意的一种有效方式。当然,这并不是取代或者排除其他媒体的功能与作用。
陈昌凤:另一方面,我觉得现在的网络民意跟实际民意之间还有差别。比如,现在微博通过实名、认证等方式越来越“去虚拟化”,很多时候,就是把社会阶层直接搬到了微博上。比如说现在文化界名人、娱乐界名人、商界名人和政界要人这几方面的人物在微博上受到的关注最多。这部分人数在微博上并不多,但影响舆论的力量并不小。
我观察过一个事情,就是日本地震海啸之后国内有些地方出现的“抢盐风波”。我随机统计了“抢盐风波”中的微博言论,差不多95%都是在辟谣,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去谈盐的问题。但现实是很多地方仍然在抢购食盐。这就产生了现实民意和网络舆论之间的区别。在微博上,名人的言论得到强化,而现实的民意,应该是更大众、更多元、更基层一点。
喻国明:微博的民意跟网络的民意之间不能画等号,网络的民意跟现实社会整体民意之间也不能画等号。虽然不能“画等号”,其中还是有内涵联系,也就是说网络民意是社会民意的一个组成部分,微博民意也是网络民意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因为说它不能完整地代表社会民意,就说它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只是说我们要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去认识、把握这种民意。要分析这种民意是哪些人在表达,或者是说具有哪些社会特征,这样就会比较清楚。
韩立勇:网络民意是社会民意的组成部分,我觉得网络表达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话语表达方式和网络关注度之间的关联。要想赢得更多的网络关注,就要在表达方式上向大众群体倾斜。所以,不管名人也好,商人也好,官员也好,如果在网络上还采取比较“强势”的语言,效果不见得就好。
汪玉凯:一个公共事件在网上传播过程中,最后有没有形成“主流民意”很重要。在一定时期内,当事实披露到一定程度后,都会反映出主流民意。随着事实披露得越来越多,越接近真相,主流民意也会发生变化,这个变化是对事件本身发展的一个真实反馈。
所以我认为要重视主流民意。网上有成千上万的网友参与一个事件的表达,里面有很多不理性的东西,但要看主流声音是什么?多数情况下,主流民意是有道理的,应当在这种情况下审视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政策、我们的工作。当然,从网友之间来讲,通过主流民意的形成,也在自动校正其他网友的想法与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