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你原来如此神奇给力,哦!化学难怪你不能不火……”这几天,北大校长周其凤和他大白话的《化学是你化学是我》爆红网络。这首据称是周校长为国际化学年征集“化学之歌”的抛砖引玉之作,被不少网友狂批为“不伦不类,天雷滚滚”。
自从去年某中央媒体率“给力”之先,这两个字就红遍神州大地,我们似乎进入“全民给力”时代:政府办事给力、广告营销不给力、假期给力、食品安全不给力……什么都能和给力搭上边,不用给力,好像话就讲不完整讲不透彻;用了给力,则显得自己紧跟时代潮流。
借着这股东风,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伴着媒体宣传进入大众生活,“俯卧撑”、“打酱油”、“雷人”、“神马”、“囧”等等,层出不穷。老师学生之间、上级下级之间,为了活跃气氛、拉近感情,也频频用上这些网络热词。
周校长使用流行词汇、网络语言,也不是第一次。在这两年的北大学生毕业典礼上,他就多次采用“浮云”、“伤不起”等网络热词。
时代在前行,新词汇自然也会随之不断出现。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和新闻媒体愿意接受新词汇,肯定是好事。但是,新词汇不论多新,一旦消费过度,都会使人视觉疲劳,甚至还容易产生矫揉低俗之感。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徐泓就曾在微博上呼吁:一个词刚用的时候新鲜灵动,但当它被用得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尤其是被媒体反反复复唠叨时,它就成了一场灾难。
所有正在“给力”的人们,是不是应刻少说一些给力的话,多做一些给力的事?而这,恐怕也正是这些新词汇出现的用意与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