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揭黑”:工程建设的招标投标经常遇到行政干预。工程由谁中标,不是取决于投标的合理报价及招标人的正确决策,而是取决于“后台”是否够硬。这种“潜规则”使原本的市场竞争常常演变为一场权力角逐。
如今,搞工程建设真不容易,有没有真材实料不打紧,关键看能否找到“关系”。难怪有人把某些政府部门比喻为“老子”,建设单位比喻为“儿子”。“儿子”伺候好“老子”,“老子”自然会把“儿子”的事搞定。
眼下,权力插手招投标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某些政府官员有的违规指定招标代理机构,有的人为设置招投标门槛,有的指定招标人采购某生产企业的材料。要是遇上重点工程、市政工程的招投标,博弈则更加激烈,因为这些工程是财政拨款,承包利润高。于是,“厨子承包铁路工程”、“还未中标就提前开工”等怪象层出不穷。
我省检察机关曾做过统计,立案查处的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受贿案件中,有七成以上的人乐于插手工程建设,或直接担任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工程指挥部指挥,或向指挥部人员打招呼等方式进行权钱交易。
权力操纵下的招投标,必定会产生“畸形儿”。于是,各种“豆腐渣”工程频现,轻则财产受损,重则弄出人命。长此以往,直接影响到政府公信力。而一切的祸根,都埋藏于招投标阶段。
工程招标,演变为权力角逐。根本上讲,是由于权力过于集中得不到有效的制约。要割断政府部门自身与招标行业的利益关联,杜绝公权力市场化的可能性,从源头杜绝这一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