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南长沙市千余名领导干部的手机号码在当地媒体统一公开发布,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有记者调查,接听电话的都是领导本人,有的当时没接听不久也都回拨了过来。
公布领导干部手机号码,长沙并非第一家。此前,不少地方也曾以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名义公布过领导干部的号码。再往前数,若干年前很多城市开通了“书记热线”、“市长热线”等。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政府网站、政务微博等也相继成为各地加强党政领导与群众联系的手段。按说,群众遇到问题要找有关领导反映问题、解决困难应不再费劲,但从结果看,一些地方仍难免存在公开流于形式、刮一阵风的情况。时常出现打公布的电话找不到本人、找到了人被推诿办不成事、网络问政敷衍塞责等情况,原本是为了加强干群联系的善意举措,却成了做秀,这不能不说是与公开的初衷背道而驰。
因此,此番长沙大规模公开领导手机号码之际,笔者忍不住要提个醒:公开固然好,但不可只搏一时眼球,要效果更要看结果。
光是把电话号码公开出去很容易,但公开只是一个良性的开始。每天接听多少通群众来电、有多少通电话确能为群众解决问题、不能立刻解决如何及时转交有关部门办理,最终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这些都需要制订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制度作保障。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职务变动频繁,一旦人离开了现有岗位,退休、辞职或者转岗了,他受理的问题如何继续督办,要隔多久向社会更新公开的电话、确保信息准确有效,这些都需要设计精细的制度来保障。再进一步说,如果力推公开这一政策的主要领导也离开了,这些公开的措施还能否继续强力推进下去,会不会人走茶凉、人走政废?这些问题都需认真考量。
应该说,以往有些地方的公开措施之所以效果不佳,往往与监督不力有关。不管是因为工作忙不便接听,还是陌生号码不敢接听,或是接了电话也对群众反映问题推诿不办,都需要监督部门的及时跟进,一旦发现问题,当立予纠正。对受理的群众反映的问题是否应设置办理时限,对群众态度不好、置之不理或者推诿扯皮者应如何惩戒、以儆效尤等,这些也都需要出台具体的问责措施,让领导干部不能也不敢敷衍了事。令人欣慰的是,长沙此次专门向社会承诺,对公开电话进行监督检查,避免公开流于形式,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其实,公开手机号码只是构建干群良性互动关系的一个载体,说到底还是为了加强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引起重视的是,一些地方的干群关系从过去的“鱼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有些领导干部自认为高人一等,从心底与群众疏离隔阂,眼睛只盯着上面,看不到下面,其思想根源都与群众观念淡漠相关。倘如此,即便有了现代化的沟通工具,也没法指望其发挥最佳效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干部只有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把群众当作亲人,手机、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才能发挥作用,为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架起有效的沟通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