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创新一词在一些地方被滥用,冠以创新之名的所谓思路、举措、办法满天飞,但若细察其实质,却不难发现,名为创新,实则了无新意。
在有些地方和部门,创新成了争名夺利的工具,成了彰显官员“政绩”、展示个人“才艺”的最佳词汇。有的“标新立异”,不是把创新的着眼点放在针对新矛盾、解决新问题上,不是立足当地实情、考虑群众意愿,而是放在只求上级表扬上,搞些中看不中用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劳民伤财只为添个人脸上光彩、加个人履历光辉;有的是“喜新厌旧”,在原有工作还未得实效时,就“另辟蹊径”搞起“创新”,“猴子掰苞谷,掰一个丢一个”,成效自然无从谈起;有的则是“无中生有”,不把重点放在抓落实上,而是挖空心思、想方设法在文字上做文章,挑灯夜战编新词、开新方,图表、问卷、数据一大堆,炮制所谓的新成果……
何以会如此“创新”?求“新”的背后,折射出一些党员干部不健康的心理:浮躁——让他们不是用心钻研业务、研究工作,而是成天想着怎么上电视、登报纸,昭示为官业绩;侥幸——让他们对监督不是心存警惧,而是认为虚假的文字游戏能够取代真抓实干,误以为说比做重要、更来得实惠;虚荣——让他们在急遽的社会变动中,在与业绩突出的同僚比对时,迷失了自己,不是反躬自省,而是“羡慕嫉妒恨”,挖空心思闭门造“新”。
诚然,在科学发展的要求下,做工作没有新思路、新办法不行,但乱搞不切实际的“创新”更不行。况且有些事恰恰无需求“新”,也不能求“新”。在山西右玉县,一见林海莽莽,人们就深深感激18任县委书记。第一任县委书记面对风沙成患的贫瘠山川,提出“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的宏愿,带领全县“植树造林、改造山河”,此后的历任书记一张蓝图绘到底,艰苦奋斗六十载,使昔日“不毛之地”成了“塞上绿洲”。试想,哪怕有一任书记求“新”立“异”打“快拳”,今天的右玉就不会山清水秀。
创新,要义在用新思路、新办法推动工作,绝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对那些有效管用的办法、举措,即便不冠以“新”的名目,即便不是个人首创,也要有担当、有毅力坚持抓到底。一个做法是新是旧,是好是坏,自有公允评判,一时投机取巧,到头来终会毁人害己。
对此问题,仅寄希望于党员干部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严厉“打假”。不打假,就是打真;不打击少数人的伪创新行为,就会真正挫伤绝大部分踏踏实实干者的积极性。根治一些人旺盛的求“新”心理,得从决策机制入手,规范权力、制衡权力、尊重民意,让个别人求“新”不成;同时也要完善考评机制,不仅要让伪创新者求名不成、求利不得,还要追究其责任,让其彻底失掉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