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公交途中的孔胜东(图片来自新华网)
浙江在线记者李利3月7日发自杭州
早上7点07分,一辆28路公交车从杭州天城路公交站驶出。这是一辆既普通又特殊的公交车。说其普通是由于它和杭城所有的公交一样干净、整洁、便宜、舒适。说它特殊是因为这辆车在司机的装点下挂满了彩旗和花束,并额外提供报纸借阅、雨伞借用,甚至还有免费的市内电话……
它的司机就是浙江省学雷锋标兵、全国劳动模范孔胜东。
为了不影响孔师傅的正常工作,采访约在了下班之后的公交站。杭州市公交集团三公司党群办陈主任告诉记者,原本孔师傅的下班时间是下午5点,但他自愿提出要多跑一圈。这一圈赶上晚高峰,因此估计要到8点才能回到站里。
晚上7点40,孔师傅驾驶的28路公交车在雨中到站。虽然已经忙碌了一天,不过他依旧精神抖擞、衣着整齐,胸口别着的一枚党旗徽章,在灯光的照耀下闪着光芒……
孔胜东在大街上义务修车(图片来自新华网)
“26年我做下来了,以后还会做下去”——孔胜东
要说孔胜东,除了他作为一名公交司机优秀地完成本职工作之外,那份坚持了26年的“副业”不得不提。
每周六晚上7点,他都会准时出现在中山北路和百井坊巷路口,支起小摊、码上工具,义务帮助来往市民修理自行车、电动车。
时间退回到30年前。1982年,孔胜东高中毕业,骑着心爱的自行车去看望同学,回来的路上,车胎被扎破了。“我沿路四处找修车点,可就是找不到。那种焦心的感觉久久难忘。”孔胜东最后只好半骑半推,瘪着胎回了家。
几年后,已经在杭州公交公司当机修钳工的孔胜东得知团省委有个活动,要求每个团员学雷锋,为社会做一件好事。做什么好呢?已经掌握了自行车修理技术的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办一个修车点,免费为来往群众修车。
1986年的3月5日“学雷锋日”。这天,孔胜东的义务修车点开张了。地点就设在中山北路和百井坊巷交叉处的家门口。这年,孔胜东23岁,还没有成家。
“从那时候开始,每个周六我都会去义务修车,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孔胜东说,“20多年来,有不少人怀疑我能否坚持。有的说,等我结婚了肯定就不来了;有的说,等我有孩子后就不会来了;有的说,我都评为全国劳模了,以后肯定不来了……但这个义务修车点依然每周六准时出现,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26年来,孔胜东修过的车大约已有2.6万辆。2001年老房拆迁,他的家搬到了采荷,可义务修车点还是设在老地方。他说:“那里大家都知道了,换位置的话怕人不好找。还是我赶来赶去好了。”
孔胜东常拿自己的职业作比说:“我们的公交车有起点和终点,但是为人民服务永远没有终点。”
同一双手(图片来自新华网)
“自己没去做,才会有非议”——孔胜东
从23岁到49岁,孔胜东一路走来,并非只有鲜花和掌声。不少人对他的行为表示不理解,甚至有人怀疑他的动机,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就是“作秀”。
“他这个修车点,就是为了名誉,搞不了多长时间的……自己掏钱给人修车,脑子搭牢了……”对于质疑,孔胜东从来不生气,“因为他们自己没有去做,所以才可能不理解。我坚持下去并不是因为我有多高尚,而是学雷锋做好事让我感到很快乐。”
对于从小就听雷锋故事、唱雷锋歌曲长大的孔胜东来说,雷锋是伟大的,相比之下自己则是非常渺小的。然而有一次,在他帮助一位行人修好了破旧的自行车后,对方连声道谢之余,还说了一句:“想不到,现在还有像你这样的活雷锋。”第一次听见有人把自己和雷锋联系在一起,孔胜东全身一震,激动地流出了热泪。
还有一次,孔胜东驾驶公交车从玉泉出发。一位老奶奶在车厢里认出了他,老奶奶掏出了原本为春游准备的巧克力、瓜子、花生……一大堆零食硬是要塞给他。“陌生人能够像亲人一样招呼你,这是一件多么温暖美好的事情啊……”孔胜东说道。
“学雷锋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生活状态”——孔胜东
虽然26年义务修车始终如一,但是细心的人也会发现变化。起初,孔胜东在修车点支起的小牌上写的是“共青团员义务修车点”。1992年,他入党。牌子上的字变成了“共产党员义务修车点”。现在,牌子上的字又变了——“共产党员志愿者服务队”。
孔胜东的坚持,打动了很多热心的人,不少人自发地加入到他的行列。黄佳伟就是最早加入团队的人之一。2009年底,黄佳伟参军,然而来修车点帮忙的人中,却出现了一个相貌酷似他的中年人。“他是黄佳伟的父亲,来接儿子的班。”孔胜东说,“去年底,黄佳伟复员,再次加入团队,接回了父亲的班。”现在,他的志愿者团队已经有了10来人的规模。
“不过相对于‘学雷锋’而言,志愿者只是其中的一个方式而已。”孔胜东开始与记者探讨近些年他关于“学雷锋”问题的思考。
“学习雷锋不为钱、不为利,不能是走过场,更不能是形式主义。”他说,“我们学习雷锋是要学习他的精神。学习他助人为乐、学习他默默无闻、学习他爱岗敬业、学习他勤俭节约……如果把这些精神贯穿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状态,那么的社会就能更文明、更和谐、更美好。我想这也是我们当下学习雷锋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