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事故、出现问题之后,相关领导会在多久之后做出反应?
翻阅各地新闻,无论是政府的新闻发布会,还是印发的情况通报材料,“第一时间”似已成为大多数人心照不宣的表述。
“第一时间是几点几分?”日前,国家安监总局官员赵瑞华在处理广西桂平市水上交通事故时,依然得到当地官员“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警方第一时间控制船主”之类的回答。为此,他忍不住追问。
赵瑞华的这一问,问倒了向他汇报工作的官员,也让不少人开始重新咀嚼这个词语的味道。
“第一时间”,原本是概指各类事件发生后的最早时间,具体事件需相应明确。但在桂平和其它许多地方,这个词却成为当地官员拖延时间、掩饰事故迟报的幌子,成为忽悠百姓的借口,成为标榜和宣传领导干部处理及时的有力“佐证”。因为谁都不知道,“第一时间”,究竟是事件发生后的1小时,还是24小时?
显然,这轻描淡写的4个字,不仅容易模糊可能存在的工作失职,干扰事故调查依据和责任追究,还容易导致大事化小,甚至化无,使那些事故瞒报和处置不力的部门及官员不断成功“软着陆”。
“第一时间”之类打马虎眼的说法,是对事件处理的随意轻率,更是对老百姓的不负责任。
如今,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在社会上已成共识,这是一种进步。但事件发生后,如何保证信息真正准确透明,如何查处到位,让责任人负起责任,让老百姓真正放心,仍需要顶真和落实的环节。
这其中的第一步,可以从少说些“第一时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