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人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的那句“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甚是称赞。其实,一般人看待“说”与“做”,常常视“少说多做”、“不说只做”为美德,对“多说少做”、“只说不做”加以鄙薄,强调一个人立身处事应该讲求奉献、崇尚实干、禁止空谈。
然则近日听到一位地方领导同志在全体党政干部大会上宣讲,要“又说又做,边做边说;说了要做,做了要说”。乍一听,似乎与惯常评判标准有矛盾,细细咀嚼却似有道理。所谓“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现时期,到底如何看待“说”与“做”,还真应该以哲学思辨的态度审慎处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此言固然强调一个人说话要谨慎,却并没有将“说”一棍子打死,要求人们甘当哑巴。事实上,“说”是先导,是前提,是基础。没有“说”,没有前期科学的研判,没有“说”之上的正确决策,没有众说纷纭背景下的共识,匆匆忙忙就去“做”,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只怕最后的结果是南辕北辙,抑或漫无目标胡乱折腾。而有了明晰的目标、方向、手段、步骤,让“说”的内容具体、充分、清晰,“说”者了然于胸,“听”者释疑解惑,自然“做”起来就得心应手、顺风顺水。
子又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是不能“说”的多过“做”,“说”和“做”应言行一致。这就告诉我们,有时候“说”与“做”要同步进行、等量齐观。说了就要做,“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只说不做、空谈一气,误人误事误国。“说”与“做”实是一对孪生兄弟,须臾不可分。“说”与“做”的过程,必须量上一致。多说少做或者只说不做,说得再天花乱坠,也会让人有纸上谈兵、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之感。多做少说抑或只做不说,也会让人很难透彻明晓做的意义、做的功效、做的影响。
谣言止于公开,沟通需要智慧。虽然说了不做让人反感,但做过之后不说或少说,有时也会让人迷惑。面对突发事件,积极采取措施却顾不上说或不愿意说,生怕不知内情的人会诘问: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时候的“做了再说”就显得滞后,“边做边说”才握有主动。对为什么要如此做、这样做会带来哪些好处、还有哪些是想做却囿于困难一时半会做不到的,都要充分地说、诚恳地说、科学地说,这恰恰是对群众疑虑作出的诚恳回应,是对事件背后各种利益诉求的及时反馈。很多时候,“边做边说”就是一种真诚沟通,一种答疑解惑,一种凝聚人心、求同存异的方法,也是一种执政能力的体现。
古人云: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表现在“说”与“做”方面,既要看到“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讲求说话的艺术,把握说话的火候,明确说话的立场,注重说话的分寸,掌控说话的出发点,“说”就有了合理性、必要性与重要性;同时,又要深刻体悟“做”才是最终目的,“做”才是“说”的真正归宿,“做”才是检验“说”的唯一标准。唯有“做”,“说”才有了底气;只有扎实地“做”,才能坦然地“说”;做了多少,决定着能够说多少。只要二者不脱节、相映衬,其实孰先孰后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