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项捷 吴慧慧 见习记者 杨慧玲 县委报道组 陈伊言)以人民为中心、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十九大报告中的这些表述,让收看学习十九大开幕会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老百姓感同身受,感慨万千。
大均乡地处瓯江支流,过去,许多村民靠砍树贩卖木材为生,日子不富裕。现在,百姓的腰包鼓得连自己也没想到:五年来,全乡村民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5%,2016年人均收入1.61万元。
这一切,离不开当地干部牢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好惠民政策,深入推进惠民工程,发扬铁军精神,全心全意带领群众致富。
只为村民过上好日子
一条4米宽的竹林道,始于大均乡伏叶村的白锄坑,直通黄泥田自然村。两年前修通的这条路,是海拔600多米黄泥田村村民多年的期盼。现在,两地间开车只需10分钟。而两年前,没有路,走路一小时是下山唯一的方式。
“以前,只能把竹子扛在肩上拖下山,走两趟,天就黑了。” 毛竹种植户雷志堂说,有了这条路,卖毛竹方便多了,每年能增加收入6000多元。
对黄泥田村的群众来说,这就是一条富民道。它所带来的改变,得益于县里交通联网、竹林道等方面政策的支持,最后县财政局根据“一事一议”又补助了30万元,终于圆了山区村民“要想富先修路”的梦想。
路通了,竹子好卖了,但如何带领村民在致富的路上走得更远?大均乡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业。
根据县里的政策,开办民宿,大床房每间可得补贴8000元,标间可得10000元。如果是畲族村民,补贴还会增加30%。许多村民返乡创业。该乡今年民宿总营业额预计超过1500万元。
“学习十九大精神,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让我们倍受鼓舞。现在,我们三产服务业的收入能占到全乡经济总量的70%以上。”大均乡党委书记柳康华说。
再苦再难都心甘情愿
“希文啊,今年台风再来我们也不怕了,也不用临时转移到别的地方了。”风风雨雨几十年,大赤坑村84岁村民潘昌算今年终于不再担心台风了。而他念叨的“希文”,就是大赤坑村55岁的驻村干部刘希文。
山区为了彻底根治台风暴雨等带来的山体滑坡灾害,今年初全面拉开“大搬快治”百日攻坚战。潘昌算所在的大赤坑村属B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必须攻坚。
百日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像潘昌算这样的留守老人行动不便,搬离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重任就落到了刘希文身上。“那段时间,老刘的头发真的是白了一大片啊!”不少村民心痛地说道。历经两个月,完成大赤坑村37户108人的房屋腾空、拆除工作。
以人民为中心,这样的发展理念始终烙在大均乡党员干部心中。在新庄村村委会主任任建彬看来,当村干部,心里就要始终装着村民。在村两委的努力下,该村的居家养老中心不仅实现最低餐费每人一元,还开辟出了一块党员爱心农场,村里党员干部主动种植时令蔬菜免费给老人吃。
致富路上一个不能少
尽管大均乡的村民年收入年年增长,但离全省平均数还有差距。致富奔小康,是全乡党员干部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要让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就得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泉坑村是一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下山脱贫小区。自从畲乡绿道修通之后,大批游客涌入。尽管部分村民已经看到了商机,却无人率先行动。这时,村支书雷建林带头在村里开了第一家民宿“珑月居”,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行动。如今的泉坑村,已经成了大均乡的民宿集聚区。
党员带头干,一些生活不宽裕的村民也跃跃欲试。村民雷进旺就是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开办了名为“慢舍”的民宿,收获了一个大大的惊喜。“今年十一节假日,每天房间都是住满的。”他说,国庆长假期间他家的收入就超过一万元。
“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我们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大均乡相关负责人说,变“输血”为“造血”,才能帮助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
李宝村是大均乡的一个畲族村,几年前村民还过着看天吃饭的农耕生计。到了2016年初,乡里引来投资商,进行以自然农耕、民宿旅游为主的整村开发。种菜、收菜、施肥、造凉亭,这些都需要人手,为李宝村创造出大量的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许多村民拿出自家的住房,与投资商合作,分享创业红利。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