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朱桑小学心理辅导课,同学们通过游戏了解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浙江在线10月11日讯
“我们成长中有可能遇到挫折会摔倒,但是我们还会再爬起来。”刚刚做完“人生五步曲”游戏的宁波市朱桑小学一位三年级的学生如是说。近日,由浙江大学博士生报告团举办的科普活动走进了宁波市外来民工子弟小学,以游戏形式对民工子女进行团体辅导。
相对于身在农村老家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这些跟着父母打工迁徙到城市的孩子被称为“流动儿童”。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中国超过1.2亿的流动人口中有不少是儿童。其中处于6周岁-14周岁、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大概有800万。调查显示,农村与城市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很容易让流动儿童产生心理刺激和落差,他们或多或少存在自闭、内向等心理。教育部门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
他回答问题为何总是以书遮面
教育部门呼吁要更多关注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
从“鸡蛋”变成“猴子” 游戏中体验人生坎坷
9月底的一个周末,久违的阳光穿透天空的阴霾。在宁波市福明街道桑家村,朱桑民工子弟小学的一间教室里,孩子们的阵阵欢笑声破窗而出。
在这里,一群学生围成一圈,正在做一个特殊的游戏,他们事先蹲在地上假扮为“鸡蛋”。
一对小男孩蹲在地上边划拳边哼哈大叫。获胜的“小眼镜”从蹲在地上的“鸡蛋”上升为半蹲的“小鸡”,输的那位只能继续在原地蹲着,再找其他输掉第一轮的败家继续划拳。
“小眼镜”则在圈子里寻找跟他一样半蹲的伙伴继续划拳,连续占上风的他从“小鸡”逐渐变成直立的“猴子”。正当他得意地迎接最后一关时,因为划拳失利,一下子被打回最初的“鸡蛋”。他的小脸由神采飞扬突然转为痛苦难过状。
这个让学生从“鸡蛋”变“小鸡”,再由“小鸡”变“小鸟”,“小鸟”变“大鸟”,最后变成“猴子”的游戏,是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大学教授龚惠香和她的助手李梅博士精心设计的。
“通过这个游戏,我们就是要帮助孩子们理解人生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坎坷,但是通过不断的努力,最后总会实现一个目标。”龚惠香说,虽然看上去这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游戏,但是以三年级至六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他们能够从游戏中悟到一些道理。
“我们成长中有可能遇到挫折会摔倒,但是我们还会再爬起来。”果然,刚刚做完这个名叫“人生五步曲”游戏的一位五年级的小姑娘如是说。
朱桑民工子弟小学是宁波一所专门接受外来民工子女的小学,一共有300名学生。他们都是来自四川、陕西、安徽、河南等地的农村。龚惠香此行一共带来了6个游戏,通过团体辅导给外来民工子女带去心灵的帮助。“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社会问题,各种因素造成了他们心理可能会存在各种欠缺。以游戏的方式给予他们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容易接受。”
三年连换十个同桌
影响人际关系
朱桑民工子弟小学校长钟金夫告诉记者,为了方便孩子求学,他们对前来读书的学生设立的门槛非常低,同时也造成了学生“来去自由”的状态。“你看,这才开学一个月,前天又有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退学。”钟金夫拿着本学校学生花名册,指着一个来自江西的学生的档案。记者在备注一栏看见“转学回家”几个字。
“学生生源流动性大是我们最头痛的问题。”钟金夫介绍说。
12岁的玉雪(化名)扎着长长的马尾,眼睛大大的,她是朱桑小学六年级的学习委员,来自四川中江双凤县。跟记者说起话来,还留着些许的家乡口音。
“我都换了10个同桌了,每个学期都有不同的同学跟我坐在一桌,时间最短的才坐了两个星期不到。”说起那个同桌仅两周的同学,玉雪对他的印象只用“不听话”来形容。玉雪告诉记者,她的同桌要么是因为跟爸爸妈妈换地方打工走了,要么就是不适应学校教学进度,学习太差,返回老家。
玉雪是从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在朱桑小学读书,那个时候跟她一起来插班的学生还不少。不过现在算算,还继续留在这里跟她是校友的已经只剩下六七个了。“他们什么时候走的我也不清楚。”对于同桌更换的频率过高,玉雪没有抱怨。在她的班级里,这个现象很普遍。
但李梅对此很担忧,“从一个人的成长阶段看,像玉雪这个年龄的孩子开始知道去建立人际关系,而同桌是他们最容易交朋友的对象。一旦这个对象不够稳定,他们会感到孤单,渐而变得内向。”
李梅在“顶气球”的游戏中,规定同学们10人一组,在不断添加气球的时候,要求他们通力合作,把所有气球顶在空中不掉地。“这个游戏就是要让他们知道要达到一个目标需要大家要打破以往的隔阂,学会沟通商量。”
频繁跟着父母“迁徙”
环境差异大易导致害羞心理
在朱桑民工子弟小学,插班生很多。五年级班主任沈琦丽告诉记者,插班生一般都要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来适应新学校的生活。新来学生,尤其是从农村地区来的,骨子里都还带着农村老家的“野性”。爬树、掏鸟窝、下河游泳这些在老家的习惯全部都带了过来。
“虽然这些在孩子眼里都是比较正常的生活习惯,但到了城市以后,他们的言行可能会遭致异样的眼光。”李梅分析说,流动儿童到了新环境也是一种重塑习惯的机会和挑战,但往往因为他们大多数是从贫困地区来到较发达地区,刚开始的适应期中很容易受到排挤,内向的孩子在心理上首先就自己给自己打上了害羞自闭的烙印。
在“心有千千结”的游戏中,一位女同学说她从来没有拉过同学的手。龚惠香鼓励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打开乱如一团的“手结”,从而引导他们在不开心的时候,学会跟老师同学交流,打开自己的心结。
家庭环境不稳定
流动儿童更易情绪波动
“我班里的学生普遍都比较内向,课堂上都怯生生的。”沈琦丽说,她班上有个男同学每次站起来回答问题都用书本把脸挡住,有的学生的眼睛里常年看不到孩童应该有的神采,“他们的眼睛都是灰暗的”。每次开班队会,沈琦丽都想跟班里的孩子交心,但是她发现这事很难做到,她的学生很少说心里话。
“过几年我也要回老家念初中了,我不想回去。”一位才上五年级的学生向记者反映,她喜欢留在宁波,但是现在她已经开始担忧返回老家的事情。
沈琦丽告诉记者,她班级里的一个性格安静的安徽男孩,有一次因为别人说到他家里事情就动手打人。后来才知道这个学生的父亲精神有问题离家出走,母亲改嫁,自己跟着在宁波打工的小姨。“平时他们都比较听话,但是遇到外界刺激的时候,他们会做出让人吃惊的举动。”
因为一些社会原因,流动儿童显现出焦虑和不安分。李梅认为这个现象需要学校和家庭尽量给他们营造一个让心灵感到温暖的环境,“构建心理上的好环境,不是由家庭经济条件好坏和学校硬件设施优劣决定的。家长和老师多点关心就可以做到。”
心理亚健康
流动儿童期待更多心理辅导
据资料显示,我国有流动人口1.2亿,其中处于6周岁-14周岁、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大概有800万。朱桑民工子弟小学的这300个学生正是他们中的一个缩影。
龚惠香分析,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频繁转学使得他们往往很难调整自己的心态面对新环境;新旧学校教学方法不同引起他们学习困难易情绪波动;父母工作的不稳定,家庭不和睦,城市同龄人的排挤……“孩子们看上去很活泼,但是还是会出现心理上的亚健康状态。这些对于他们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专门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的李梅说,12岁前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很多隐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不能等到出事了才去关注,尤其是像外来民工子女群体。
宁波市江东区教育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01年至今,该区陆续建立了5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除了朱桑小学外,还有仇毕小学、爱心小学、新阳小学和张隘小学。每年暑假该局都会把这5所学校的教师纳入到公办教师的师资培训,包括教会老师们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技巧。
记者了解到,一般中小学都会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员,开设心理咨询室,但是民工子弟学校在这方面的配套还比较薄弱。针对此现象,李梅所在的浙江大学互助会经常利用空余时间,走入杭州、宁波、金华等地的民工子弟学校,为孩子们送去心理健康辅导。宁波市江东区教育局也欢迎更多类似的爱心人士和社团关注流动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