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了,大桥通车了;堵了,上桥的车实在太多了。自5月1日晚11时58分开始,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向社会车辆开放,南北两岸车辆蜂拥上大桥。由于大批观光车辆涌上大桥,加上不少车辆违规停车、慢速行驶,影响了杭州湾大桥的安全顺畅,安全指挥管理面临考验。
很多人很自然地将大桥塞车与国民素质联系了起来。确实,类似“有人站在栏杆边上往大海里方便”、“一些家长抱着小孩爬到护栏上”、“不少车辆在紧急停车带上停下来,有人看风景,还有人拍照留念”这些不雅行为,让人没办法不责备国民的素质。因为按规定,在大桥试运营期间,桥上是严禁停车观光的。可惜不知道是这个规定本身太过于软弱,还是公众习惯了规定的流于形式化,使得其根本不具有约束力。
然而,将杭州湾大桥的堵塞之过全部推给游客,似乎也有不妥。拥有多项“世界第一”纪录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在设计之初就带有观光功能。据报道,“海上观景平台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正中,占海域面积达12000平方米,目前观景平台一层主体结构已经完成,估计全部工程将于明年6月完工并对外开放。”而且大桥连景观灯都齐备,分明就是告诉公众——杭州湾大桥是一个不错的风景观光点。既然是风景点,游客在其开通之际参观旅游,看起来也是在情理之中。
很显然,这里暴露了一个问题:我们一方面在高调宣扬着杭州湾大桥的观光功能,另一方面却又在急于通车的同时而忽视其观光需求。为什么将大桥通车日提前到“五一”这天?明知道这期间游客众多,会给交通带来压力,却不懂回避。这是否与我们长期以来的节日剪彩助兴有关?其实如果避开“五一”小黄金周,选在其后的某一天通车,应该不会出现游客观光而疯狂堵塞交通的情况。
头上顶着诸多“第一”的杭州湾大桥,有没有必要特意设置海上观景平台,在这里不好下定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观光肯定可以带来创收。不过作为交通设施的大桥,首先满足的应该是交通功能,只有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才可以考虑观光的附加功能。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会明白。如此,因观光者众而导致交通堵塞的过错,就不只在游客的素质低下,还有相关部门的管理思维存在着误区。
退一步说,即便我们可以指责国民的素质低下导致大桥的塞车,那么眼下要做的是,应该反思如何提高国民的素质。通常而言,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与个人权利的实现息息相关。一个人,只有其作为个体的权利得到保障,才能便于其参与公共管理。而当其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其个人素质也会得到同步的提升。就杭州湾大桥而言,如果公众在其通车时间上、在其旅游观光上,甚至在其通车后的管理决策上有发言权,能以主体意识参与到大桥的公共管理中,那还会出现因观光而堵塞交通的低素质表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