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11日讯
62岁的王老伯这段日子刚被诊断为高血压,本来开心健康的他一下子像换了个人:头开始发痛发胀,睡眠不足,食欲下降,甚至连记忆力都跟着下降了。凡是高血压患者会出现的症状,王老伯都有了。省立同德医院心内科主任李雄说,其实这是典型的“标签效应”。
“标签效应”几乎在每种病上都有反应,市七医院心理专家谭忠林说,这其实是人们在面对疾病时的一种心理应对。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低落情绪,躯体症状会表现得更重。
“标签效应”并不鲜见
65岁的徐先生精神一向很好,每天吃了晚饭他都会到小区广场上去跳舞。突然有段时间看不到徐先生影子了。原来他在不久前被诊断为晚期骨癌。
除了去医院治疗,徐先生拒绝了一切社交活动。朋友到家里去看他,发现他一次比一次消瘦,而且神情恍惚,总念叨自己可能不行了。在这种状态下,徐先生撑了三个月,就离开了人世。
省肿瘤医院化疗中心主任医师王晓稼说,这种情况其实并不鲜见。病人的主要表现有主观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不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等。
在所有的病种中,高血压患者的“标签效应”似乎是最明显的,大概5年前就有高血压“标签效应”的说法。省立同德医院心内科主任李雄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高血压患者数量太大,我国现有近2亿高血压患者,大概有30%-40%的患者会出现“标签效应”。有些高血压患者甚至只要身体不适,就把原因全部“归罪”于高血压。实际上这和人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标签效应”与心理相关
心理专家谭忠林以肿瘤患者为例,说明病人一般会经历三个时期:刚开始得知患病时,病人一般会不相信,处于“否认期”,之后病人会想不通,老天爷为什么对我不公平?这是“气愤期”。气愤之后进入“抑郁期”,情绪低落,病人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如果不能平安度过抑郁期,标签效应会影响到病情的好转。
几乎每个人在生病的时候,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心理反应,病情轻的人往往比较容易克服低落情绪,所以不会受什么影响。而难以接受患病现实的人,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大,会表现出明显的“标签效应”。
省立同德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徐方忠认为,病人在确诊病情后一定不要过度紧张,尽量让自己放松,冷静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病情。可以通过多参加运动、保持良好睡眠等让自己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
另外,从心理上要适应和接纳生病这一事实,贴上“标签”后也不要惊慌失措,“既来之,则安之”,让自己情绪稳定,积极配合医生指导进行治疗,是完全可以战胜“标签效应”的。
-名词解释
标签效应: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这说明,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自己就会做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而引起的,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所以称之为“标签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