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吃螃蟹”的主角生产队长徐预群(右)和大队会计徐阿四
当年尝试分田到户的36亩油菜田
小仓库里,4个人的秘密会议
1978年秋收后,穷得准备出门讨饭的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危险签下契约,把属于集体的土地承包到农户。
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两次来到江淮丘陵间偏僻的农村,主持召开了全国农村第一次包产到户座谈会,并给予充分肯定。
这一消息,隔期一年被狄家斗生产二队队长徐预群通过收音机听到了。他心头一咯噔,眼前顿时亮堂了不少。
1979年的秋收,由于连续寒冷和干旱,地里的油菜秧长势差,死的死,蔫的蔫,36亩油菜地一半欠收。
记者翻阅地方史料发现,当年,刚刚结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崭新名词,长兴县政府随即作出了“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动员部署,其中一条就是提出农业学大寨。
这份已经泛黄的《1980年建成大寨县的规划》提出的口号是:“新长征中学大寨,山山水水重安排,大干苦干加科学,1980年建成大寨县;粮食亩产1400斤,总产突破8亿关,农副、工业齐发展,定叫长兴变新颜。”
29岁的壮劳力徐预群犯难了,完不成国家任务不说,全队的乡亲没油吃可怎么办?那段时间,徐预群放工后,就蹲在油菜地埂上抽着闷烟想这件大事。
如今还可以从徐预群褶皱而青筋暴露的面庞上看到当年的激勇。徐预群带记者来到当年堆放生产资料的仓库,指着靠里间的小屋说:“1979年11月10日晚,我约了副队长、会计,还有50多岁的老队长,就在这里站着开了个短会。”
一个细节是会计徐阿四补充的,“我们不敢大声讨论,都是压低了声音在讲话,生怕别人听到。”
四人顾不上多想,昏暗的灯光下,他们的会议或许是具有改革启蒙意义的一道曙光,照亮了狄家斗乃至整个浙江农村。
次日晚7点多,徐预群把全队30多户农民代表叫到了仓库前的空地,正式宣布实行分田到户:每户“认领”自己的油菜田,只要完成公社的任务,剩下的都归自家所有。
此举得到了绝大部分代表的赞同。于是,生产队把36亩油菜地平均分成两部分,18亩按每户人头数分,18亩按每户劳动力分。这样平均起来,队里每户农民能分到一亩多田地。
比徐预群大两岁的大队会计徐阿四准备好了账本,时隔近三十年,他心里的算盘珠子一点都不含糊:承包到户前,一个壮劳力每天计10个工分,妇女顶6个工分,一年的工分换算成每户人家分别分到的亩数,各家自由去经营。